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各地一些神秘的江河湖泊中,在人們的傳說中常常有巨型水怪出現。科學家表示,這些水怪不過是一些巨型魚而已,由于巨型淡水魚數量稀少且很難被捕捉到,因而顯得格外神秘。為了探索那些神秘的巨型魚,也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魚,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澤博·霍甘教授牽頭組織了一個“全球大魚項目”,并評選出了哲羅魚、巨鯰、白鱘等十大巨型淡水魚。
全球大魚項目是第一個全球性的試圖記載和保護世界巨型淡水魚類的研究項目,項目旨在研究那些可以長到200磅(90千克)或6英尺(1.8米)以上的巨型淡水魚,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學價值。目前,項目組研究人員在全球6大洲已經鎖定的研究對象約20多種,我國的白鱘、中華鱘在其研究之列,它們均受到人類活動的威脅,處于瀕危狀態。我國參與了全球大魚項目,將與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全球大魚項目組、內華達大學在淡水魚類特別是中華鱘、白鱘保護方面開展合作,主要開展白鱘資源調查、長江上游中華鱘放流追蹤以及野生中華鱘衛星定位等研究。
由于人類并不適合在水下生存,因此水下像太空一樣令人好奇,而豐富多彩的水下生物使得水下探索比太空探索更有趣。目前,人們對海洋的興趣很大,也十分關注海洋的環保,卻對近在咫尺的江河湖泊無動于衷,把大量的廢水和污水排進淡水水域。許多大型魚類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包括過度捕撈、大壩建設、航運交通、污染,以及棲息地遭到破壞等。大型水生物種的消失已經成了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霍甘教授表示:“保護大型淡水魚的重要性應該等同于保護老虎和鯨類。許多地方的大型水生物種正瀕臨滅絕,致使可供科學研究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據悉,在未來幾年里,霍甘的科研范圍將覆蓋14個江河湖泊系統。
霍甘教授表示:“大型魚類不但是寶貴的漁業資源,更是淡水水域的環保指針。清潔的淡水水域里會孕育出大型魚類,而那些受污染的水域里大型魚類的數量越來越少,甚至絕跡了。那些神秘的大水怪往往出現在偏僻的湖泊中,一方面是大型魚類適合在干凈的水域中生存,另一方面是偏僻水域很少捕魚,那些大型魚不會受到人類的干擾。我們調查大型魚類,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引起人們對淡水水域的保護意識。”
全球十大巨型淡水魚
哲羅魚
最大體長記錄為2.5米,是有名的“喀納斯湖怪”,分布于中國和東歐的一些河流中,受到過度捕撈、污染和棲息地遭破壞的威脅,是易危物種。
湄公巨鯰
最大體長記錄為3米,最大體重記錄為300千克,分布于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受到威脅的原因是過度捕撈和棲息地遭破壞,是極危物種。
密西西比河白鱘
最大體長記錄為2.21米,分布于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2001年的調查結果是1353條,受到威脅的原因過度捕撈、污染和棲息地遭破壞,是易危物種。
歐洲巨鯰
最大體長記錄為5米,最大體重記錄為306千克,廣泛分布于歐洲和亞洲的一些河流中。
鱷雀鱔
最大體長記錄為3.05米,最大體重記錄為136千克,分布于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尼羅河鱸魚
最大體長記錄為2米,最大體重記錄為200千克,分布于非洲尼羅河流域,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總量已從2001年的129萬噸銳減至2006年的82萬噸。
巨型淡水刺鰩
最大體長記錄為5米,最大體重記錄為600千克,是易危物種,分布于東南亞湄公河流域, 受到過度捕撈和污染的威脅。
巨骨舌魚
最大體長記錄為4.5米,最大體重記錄為200千克,是易危物種,分布于南美亞馬遜河流域, 受到過度捕撈的威脅,數量逐漸減少,現存大約15萬條。
墨累鱈魚
最大體長記錄為2米,最大體重記錄為113.5千克,分布于澳大利亞墨累河流域,是瀕危物種,受到過度捕撈和棲息地減少的威脅。
巨暹羅鯉
最大體長記錄為3米,最大體重記錄為300千克,分布于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數量較少,每年大約有幾條被漁民捕撈到,受到過度捕撈和棲息地減少的威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