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9月初,工商執法隊員例行抽查水產品時,意外發現市場銷售染色小黃魚和梅魚的跡象。為嚴厲打擊流通環節違法添加行為,切實履行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保障市場消費安全,工商執法隊員爭分奪秒追溯源頭,一日內成功搗毀一家銷售染色劑和著色劑的窩點。繳獲23包堿性橙,以及大量的鮮蝦靈、焦亞硫酸鈉、冰衣劑、日落黃等添加劑和著色劑。
無心插柳,驚現染色液料
工商執法隊員到安徽丹城蓬萊市場,本打算對蝦孱進行檢測,卻意外地發現李某攤位上正在銷售的梅魚色澤異常偏黃,遂向李某做例行詢問。旁邊攤主張某見狀神色異常地試圖將身后的一只棕色塑料壺偷偷藏到攤位下方。執法人員注意到張某的異狀后,立即上前攔下,發現塑料壺內盛滿血紅色液體,將其傾倒少量至碎冰上化開,碎冰立即被染成黃色。此時,執法隊員憑借經驗確定這是用來浸泡黃魚的染料,而張某攤位上來不及藏匿的異常鮮黃小黃魚也恰好說明了這點。調查中,執法人員證實李某的染色梅魚來自寧波,并非自行加工。但根據查獲塑料壺內的血紅色液體能使碎冰變黃這一點看,張某的小黃魚是由他自己浸泡的毋庸置疑,而這些液體從哪來的呢?面對執法隊員的步步緊逼,張某道出為使小黃魚看上去更加新鮮,他從石浦老水產城的一家店內買了些“黃粉”用來浸泡小黃魚。執法人員從類似案件查處中所得經驗判斷,“黃粉”極有可能就是工業染料堿性橙。這種工業染料用作食品添加劑有致癌危害。
一波三折,追溯染色源頭
由于“黃粉”是張某很久以前去石浦水產城批發水產時買來的,沒有聯系電話也不知道老板的姓名,只記得當初店面的位置。于是,執法隊員帶著他趕到石浦老水產城,張某遙指的店家是“某某水產包裝部”。執法人員為了不打草驚蛇,選擇了按兵不動,記下“如意水產包裝部”店面上留有的聯系電話后悄然離開,趕往石浦工商所進行確認。然而在登記系統中進行查詢后發現,無論是核準、變更或是注銷記錄中,均沒有查到“某某水產包裝部”的名稱,這說明這家店的老板要么根本就是沒有營業執照,要么當初注冊登記的不是這個主體名稱,找不到這個店主也就談不上進行確認和調查,調查陷入僵局。此路不通,執法隊員立即轉換思路,通過電話號碼查人,發現這個號碼屬于一個叫王某的女子。而根據這個姓名,終于在數據庫中找到了詳細信息——王某經營著一家塑料袋、日雜和副食品的店面,地點位于石浦新水產城的某商鋪,而從石浦所責任區老干部口中,又證實了王某原先確系在老水產城營業,王某的信息越來越與目標人物相吻合!
精心布局,確認染色源頭
下午五點,當執法人員驅車來到王某位于石浦新水產城的店面附近時,她正在營業,神態悠閑。4名執法人員商議后決定先“投石問路”,最終確定目標后再由石浦所干部配合查處。執法人員進入店中后,先裝模作樣挑選塑料袋,吸引王某主動上前搭話。果然,沒一會兒,王某就開口問:“要買什么?”。“有沒有黃粉,有的話就拿一包” “好的,10元” 王某轉身從靠墻那面的柜臺最下方的抽屜中取出一小包紫黑色晶體顆粒,遞給執法人員。整個交易過程十分自然。執法人員由此判斷王某從事“黃粉”銷售這一行為已經很久了。而且,根據以往經驗判斷,王某銷售的紫黑色晶體顆粒正是堿性橙!
雷厲風行,一舉搗毀窩點
目標確定后,執法隊員隨即展開專項行動,在王某店中發現了23包堿性橙,以及大量的鮮蝦靈、焦亞硫酸鈉、冰衣劑、日落黃等添加劑和著色劑,均不在其經營范圍以內。
執法人員對王某進行了仔細的詢問和調查,并對在店面內查獲的賬本進行了核對統計。結果發現其在既沒有食品添加劑經營許可證,也沒有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卻長期銷售著鮮蝦靈、焦亞硫酸鈉、冰衣劑、日落黃、堿性橙、雙氧水等大量添加劑、著色劑和危化品,進貨渠道不一,但銷售渠道大都是市場內的水產經營戶,其銷售去向和使用目的不言而喻,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利益,違法行為性質十分惡劣!接下來,等待王某的將是法律的嚴厲制裁!
■ 小知識
市民在購買黃魚、梅魚時應多留心觀看。如果魚染過色,魚類的顏色會不自然,在魚嘴部顏色異常明顯,此處可能有殘留的黃水。另外,市民可用干凈的紙巾擦拭魚的身體,如果紙巾被染黃,就說明魚被染過。在裝黃花魚的保鮮箱里,如果發現冰塊和冰水有黃色,也不要購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