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是深圳市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那么全市在售的水產品是否安全?
深圳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2004年開始率先對全市在售的水產品進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其中重金屬污染是重要的監測指標之一。目前監測的對象主要為消費量較大的淡水魚、海水魚、甲殼類、魚干類、海水貝類、藻類、水發產品類共七大類水產品,重點監測的重金屬種類有:鉛、鎘、砷、汞,結果顯示,砷、汞的超標率極低,主要以鉛、鎘兩種重金屬超標為主。而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鎘的超標率呈逐年遞增趨勢。
5種海水貝類鎘鉛超標嚴重
據介紹,2004年至2013年十年間,市區疾控中心共監測7大類水產品合計2135份樣品,水產品中鉛重金屬超標率基本維持在5%以下,而鎘的超標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變化趨勢表來看,水產品中檢出鎘的超標率在2011年達到最高為20%,2012年有所回落,可是到了2013年又開始抬頭,達到了17%。
進一步分析鉛鎘兩種重金屬超標樣品的分布發現,兩種重金屬均在海水貝類樣品中超標嚴重,其中海水貝類中鉛超標占總體鉛超標樣品的43.9%,鎘的超標占總體鎘超標樣品的64.4%。這幾年,海水貝類樣品中鎘的檢出率一直居高不下,2011年超過了50%,2012年達到60%,2013年雖然有所下降,但也高達40%。
這么高的重金屬超標率,是不是海水貝類都不能吃了?市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科主任黃薇表示,并非所有的海水貝類中鎘都超標,從抽檢的13種貝類來看,不合格的主要是5種海水貝類:牡蠣、毛蚶、圓貝、扇貝、帶子 ,另外8種:青口、象牙蚌、血蚶、文蛤、鮑魚、蟶子、沙白、花甲等鎘的檢測合格率非常高,市民可以放心吃。
水產品重金屬超標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
為何貝類重金屬超標率會這么高?黃薇表示,水產品中重金屬超標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海水貝類因其特殊的生長方式對重金屬有較強的富集效應。而貝類不同組織對重金屬的富集能力顯著不同,多數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顯示內臟對鎘的富集能力極強,單位重量內臟中鎘含量可達其他組織的10倍以上。
黃薇提醒市民,由于各種貝類對重金屬的富集效能不一,市民應盡量選擇檢測合格率高的貝類進食,日常生活中保持飲食多樣化,避免短期內大量攝入易富集鎘的貝類,保持身體健康。
黃薇也提醒養殖戶,貝類養殖,尤其是灘涂養殖和淺海養殖兩種方式,在選擇養殖地點時,在充分考慮滿足養殖對象生態條件以及餌料充足的同時,還應該對目標區域海水以及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充分調查,必要時可咨詢當地環保部門,盡量避免在重金屬污染嚴重的沿海海域進行養殖。如果養殖基地海域發生了嚴重重金屬污染,應當立即停止在該海域的一切養殖活動,另覓新址或采用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方法。
▼▼相關鏈接
鉛和鎘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長期慢性鉛吸收量超過0.5mg可發生蓄積并出現毒性。主要表現為:
1、神經系統: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多發性神經病和腦病,尤其對兒童神經發育具有較明顯影響,可影響其行為和認知能力。
2、消化系統:輕者表現為一般消化道癥狀,重者出現腹絞痛。消化道癥狀包括:口內金屬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脹悶或不適、腹隱痛和便秘、鉛絞痛等。
3、血液系統:主要是鉛干擾血紅蛋白合成過程而引起其代謝產物變化,最后導致貧血,多為低色素正常紅細胞型貧血。
長期過量接觸鎘主要引起:1、腎臟損害,晚期患者的腎臟結構損害,出現慢性腎功能衰竭;2、骨骼損害,嚴重慢性鎘中毒患者的晚期可出現骨骼損害,表現為全身骨痛,伴不同程度骨質疏松、骨軟化癥、自發性骨折和嚴重腎小管功能障礙綜合征。此外,2012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CR)將鎘及其化合物歸為Ⅰ類致癌物,即確證的人類致癌物,充足的證據表明長期吸入鎘及其化合物,可以引起肺癌,另有部分證據表明長期接觸鎘還可能引起前列腺癌和腎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