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生長的日本遠東鯰魚
靜謐的海水中,一條幽藍的海魚正在靜靜游動,遍體濃艷的藍色花紋上間雜著白色的斑紋,偶爾還有些許粉紅點綴,觸須上更是布著細小的、珊瑚狀的紅須。一對兒黃澄澄的眼睛周圍,紅黑相間的紋路看上去十分顯眼
發著幽幽綠光的黃魚魚卵
前日本天皇的照片
倒插在泥濘中的鋼琴
日本震區海底發現恐怖變異鯰魚
攝影師拍攝經受核污染的海底世界,景象觸目驚心
這并不是什么新品種的魚類,也不是哪個科幻電影里特效的產物,而是一條因核輻射變異的海鯰魚!
自2011年災后第四周至今,日本潛水攝影家鍵井靖章冒著核污染的危險,多次潛入海底拍攝震區的海底世界,用影像記錄著一年來水下所發生的可怖變化。
照片里,汽車倒臥海底,車身變形,被海水腐蝕得銹跡斑斑,倒插在泥濘中的鋼琴已瞧不出原來的形狀,僅黑白琴鍵赫然在目,一片廢墟中,前日本天皇的照片還依稀可辨。
不過,這些災后水下的破敗景象,都遠遠不如那條變異的海鯰魚,給人造成的視覺沖擊力大。
該片海域的魚全檢出核物質
3月18日,在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潛水委員會成立時的活動中,鍵井靖章展示了這組珍貴的照片。
美國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肯·比塞勒一直負責監測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他在今年2月21日透露,此次福島核事故擴散監測于去年6月開始,盡管核事故發生已一年,但核泄漏引發的核輻射并未停止,在距日本30~64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檢測到的輻射物質銫-137濃度是正常值的10~1000倍。
核輻射至少已經隨著海水擴散到了640公里以外的地區,而且仍在向更遠的距離擴散。除了海水外,該片海域的魚和浮游生物體上也都檢測到了包括銫-137在內的核物質。
放射物已徹底融入了海底泥土當中深達20厘米,就像當年的切爾諾貝利地區的核污染一樣,在漫長的年月中都不可能輕易散去。
海洋食物鏈將受到污染
肯·比塞勒表示,檢測結果中顯示的銫-137的水平比通常被認為會造成傷害的程度要低,不足以威脅海洋生物安全,不影響人類食用海產品。
但這樣的說法,聽起來讓人覺得并不是那么可靠。尤其,當令人震驚的變異生物照片已經擺在了眼前,誰能面對那張發著幽幽綠光的黃魚魚卵照片說,這是無害的可食用的?
當變異發生,給物種、給生物鏈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時間就能夠結束的。放射生態學家沃德·維克勒說,海洋動物的卵和幼體對輻射較為敏感,所導致的輻射暴露將改變它們的DNA。
紐約萊曼學院海洋與江河口研究所負責人拉什林則指出,絕大多數變異動物無法幸存,不過一些動物還是會將變異遺傳給下一代。如果海洋動物攝入受到輻射的植物和小型獵物,海洋食物鏈將受到污染。
“哥斯拉”只是傳說
“魚斯拉”真的來了
眼下國內專家最擔憂的,就是核泄漏事故對中國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災后排放的放射性污水主體向東漂移,主要影響日本以東的西太平洋海域,但日本附近海域存在極其復雜的中小尺度渦動,會將部分放射性污水向太平洋西南方向輸運,長期來看,中國海域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如果整個生物鏈中開始出現變異的DNA,全人類都是受災者,躲到南極也沒用。
上世紀50年代,日本有一部家喻戶曉的系列電影名為《哥斯拉》,影片中塑造了一只在美國承受了核輻射后從海上出現、襲擊都市的怪獸,眼下,造成核輻射的災后垃圾已經有了,“魚斯拉”會不會也不遠了?
按照計劃,日本政府希望在2014年3月之前,將所有災后的核污染垃圾處理干凈。希望這里所說的處理方式,并非如去年一樣,指的是“傾倒入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