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農財寶典》記者 孫歲寒
在蝦苗行業,美國南美白對蝦改良公司(SIS)的大名可算無人不識,作為全球一流的南美白對蝦親本供應商,每年均在中國銷售大量的親本,獲得滾滾利潤。作為國內另一主養品種,中國的羅非魚苗行業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有實力的大型苗企也不少,羅非魚苗行業是否能出現類似SIS的企業?
中國育苗水平領先
“一些選育技術領先、親本數量大、生產能力強的苗企,完全可以把生意傾斜到親本上面來。”國內一位大型羅非魚苗企業的人士說。他認為,現在優質羅非魚親本還是處于缺乏的狀態,有實力的苗企可以開拓親本方面的生意,一來增加了產品門類和渠道,二來縮短了生產時間,而且銷售親本的利潤也不少。
據權威專家介紹,目前,中國的羅非魚苗行業,處于全球領先的水平,親本保有量、親本選育技術、種苗產量、需求量等方面,均少有匹敵的對手。無論是當年學習自國外的奧尼羅非魚雜交技術,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引進的新吉富系列羅非魚,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完成了“民間化”的落地,不少企業已經能完整地實現選育的商業化和更新換代過程,各科研單位也形成了較完善的育種技術體系。
現在從兩大品種對比來看,我國擁有南美白對蝦成熟的培育、養殖技術,但是在親本方面,選育技術和優質親本的產量和實際需求有很大的差距,每年都要從國外(主要是SIS)高價進口大量的親本。羅非魚則不同,一些有實力的苗企除了商業用親本,還保有不少家系,在親本上具備了“造血”能力,能夠批量提供親本。
從數據上計算,市場需求也是較大的。以全國羅非魚年產量100萬噸計,需求的種苗數量接近20億尾,需要大量的成熟親本進行生產。上述大型羅非魚苗企業的人士提出,從生產上看,可以省去親本培育(從小苗到性成熟)、配對繁殖、水花培育和標粗等階段,實現效益更快。
現實操作難點多
“這個設想可以探討,但是現實做起來存在很多難點。”廣東一位羅非魚苗行家認為,部分有實力的苗企主做親本生意,生產和技術上不存在問題,難的是市場和銷售。
該行家提出,這種模式肯定是由大苗企提供親本水花或種苗,銷售對象是中小型苗企,由他們培育親本、生產魚苗后銷售。對于后者來說,從大型苗企處獲得親本,肯定是一個可用于推廣和宣傳的招牌,如果碰到養殖效果不理想,是親本的問題還是商品魚苗繁育的問題?很有可能會出現苗企之間相互指責的現象,結果對企業的品牌都造成影響。
另外,廣州某羅非魚苗企業負責人提出,這種“苗企主營親本”的模式還存在其它困難。一般來說,親本的售價都不便宜,以國內某權威漁業研究機構的羅非魚親本定價看,水花1元/尾,已是“豪華級”的價格,即便眾多中小型苗企愿意出價,總共能有多大的銷量?“苗場購買一批親本回去,經過擴繁,就有了自己的親本種群,至少未來幾年都可以不再購買新的親本,如果將來實在有需要,再少量引進即可,我想沒誰愿意長期承受這么貴的水花。”
這一看法得到不少行業人士的認同,茂名某大型羅非魚苗企負責人透露,即便是購買優質的商品魚苗,“養大以后也能當親本用,在1-2年內不會有太明顯的差別,一些小苗場每年買些好魚苗養大就有親本了。”
這位負責人還表示,假設一個年銷量6000萬尾朝苗的中型苗企,3萬尾左右的親本即可滿足產量,有5萬尾的親本就可以維持生產運轉,算上成活率的話,至多6萬尾。有實力提供大量優質親本的企業都是這個行業中的大型企業,一般年銷量都有幾億尾魚苗,營業額幾千萬元,“相比起來,就算親本水花能賣到1元/尾,也只是全年營業額的一小部分,況且單價還不一定能賣到那么貴。”
從上述現象看,苗企主營親本的模式在目前不可行。或許正是由于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羅非魚的繁育技術很大程度上已經“平民化”,才使親本方面的差異性逐漸淡化,至少在各品牌苗企之間,只要嚴格操作,都能產出不錯的種苗來。另一方面,由于羅非魚“粗生粗養”的特性、以及主要由散戶養殖的經營模式,導致不同質量種苗之間的差別沒有對蝦那么明顯。“羅非魚,其實差一些的苗也能養出效益,再好的苗也有養得虧的。”在采訪中,很多行業人士都這樣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