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羅氏沼蝦養殖面積15萬畝,占全國1/4,是羅氏沼蝦的主產區之一。近兩年,受高密度養殖種內殘殺的影響,蝦苗成活率低下。據了解,2014-2016年期間,市場普遍放苗密度在8-9萬尾/畝,連續多年市場平均畝產在580斤/畝左右,折合平均放苗的養成回捕率約30%。但是有的養殖戶卻可以養到畝產量超1000斤,養成回捕率近50%。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羅氏沼蝦在揚州地區的養殖背景
1、輪放、輪補模式聚焦:兩批次放苗、多批次捕蝦上市。揚州地區養殖面積15萬畝,占全國1/4左右;當地模式養殖120天左右,進規格50頭/斤,可上市;約38元每斤;
2、高密度下的種內殘殺:放苗密度8-9萬尾/畝;養殖140天左右開始性成熟,合計蛻殼約25次;每次蛻殼期間,硬殼蝦干掉部分軟殼蝦,狹路相逢硬殼勝!
3、養成回捕率低下:2014-2016年期間,市場普遍放苗密度在8-9萬尾/畝,連續多年市場平均畝產在580斤/畝左右,賣蝦平均規格約40頭/斤,折合平均放苗的養成回捕率約30%,70%的投放苗種在為期8個月的養成過程中損耗;2014-2016年,南通海大公司在揚州市場協助梳理養殖模式、助力沼蝦養殖。多名海大優質客戶取得產量1000斤以上,沼蝦養成回捕率靠近50%的優秀成績。
羅氏沼蝦養殖周期
1、養殖周期細分:沼蝦養殖全部周期歷時240天左右,共經歷苗期3個小時期、大塘養成期4個分時期;
2、明顯的損苗過程:沼蝦養成過程中分別在放苗階段、苗池后期階段、放大水階段、高溫期等4個階段都經歷應激損苗、苗池滴星損苗、放大水應激損苗、高溫期損苗等幾個明顯損苗的過程,部分過程損苗比例一次性可以達到2-3成以上(放苗期)。
沼蝦養成過程的該4個階段安全度過,損苗減少,最終就是高產、高回捕率、高效益;因此,打好沼蝦苗種保衛戰,是最終提高沼蝦產量,提高沼蝦養成回捕率,提高效益的關鍵!
黃金萬兩,在水里的不算:能換成票子的沼蝦才算打勝仗! 2017年揚州羅氏沼蝦養殖的第一場苗種成活率保衛戰打響。
1、保苗戰如何打(保苗思路)
沼蝦保苗戰役如何打,就得從最基本的養殖環境做起。水質要穩定(穩水)、降低單位水體的養殖密度(降低實際密度)、提高沼蝦苗種營養(壯蝦促長)、高增氧硬件配備等多個角度入手,從目前我們最能入手改善的角度來講:
①、苗池改造:高密度下的大空間水體,實際密度下降,就能減輕沼蝦的殘殺機率;
②、營養強化:羅蝦三寶、高營養的強化,提高沼蝦免疫力,提高沼蝦在發病初期的抵抗力或患病恢復能力,減少沼蝦死亡;
③、立體空間創造、減輕殘殺:水體種植水草(類螃蟹),方便蛻殼、凈化水體、強化增氧、減輕蛻殼殘殺,一舉四得;
④、高增氧配備:高增氧、高產相匹配;
⑤、水質穩定:蝦多寶達到長期穩水,水穩可以保證飼料投喂的高效轉化率和利用率。大量的飼料投入保證能轉化到沼蝦體重增加,規格變大上!
2、保苗戰役四大關卡
①、第一關:沼蝦放苗期苗種損苗:從苗場水體切換到養殖戶大棚水體,水環境質量下降太多,沼蝦蛻殼適應大棚水體,部分苗種因體力不足、水質指標不好等原因強應激,不能順利蛻殼硬殼度過而損苗;
②、第二關:苗棚后期苗種損苗:主要因為后期藍藻水體惡化、底質惡化等問題,沼蝦高溫條件下、高營養、高密度引發的大量軟殼性死亡和殘殺;
③、第三關:放大塘期苗種損苗:5月初放大塘,外界天氣不穩定,水穩突變,降低到13℃以下,導致放外塘的沼蝦苗種應激凍死、凍傷后不攝食,后期溫度穩定后不長蝦;
④、第四關:高溫期損苗:高溫藍藻爆發、倒藻;沼蝦高投喂量、高滴星發病率與死亡率;
四個關鍵節點損苗明顯,苗種最終養成回捕率不足35%。
3、攻關:沼蝦放苗時期保苗
要想保住沼蝦苗種不被過程中損耗掉,只有知道沼蝦放苗時期損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放苗時期如何保苗?
羅氏沼蝦同樣為甲殼類蝦,它生存環境發生變化之后,其最大的反應就是通過蛻殼來適應新環境。避免放苗期造成沼蝦損耗的3個主要原因發生,唯一我們能做的途徑就是:盡可能靠近蝦苗育苗場的育苗條件。而養戶自己苗池的水質條件與育苗場的水質不能相提并論,那我們唯有:
①、清水放苗,盡量靠近沼蝦育苗水體的肥瘦程度;
②、苗場出苗前3天有使用蝦片和雞蛋投喂的習慣:沼蝦拿苗后,也要1-7天大量投喂蝦片,協助蝦苗吸收營養,促進蛻殼適應大棚池水體;
③、部分苗場使用VC、乳酸菌增強弱苗體質:拿苗后,加強VC50產品、103(乳酸菌發酵產品)拌蝦片后使用,學習苗場的保苗技術,提高沼蝦苗種成活率;
具體做法如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