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外地企業登門送訂單,看中的是石獅強勁的捕撈能力。
昨日,福建省石獅市祥芝鎮祥漁村的老吳家來了一位客人,他是廈門市一水產批發市場經營戶的劉總。正當老吳在猜想對方來意時,他開門見山地說,要提前預定8月份新鮮捕撈魚的想法。最終,雙方確定了合作,并簽訂了一份《水產品收購意向書》。
“海里的魚類資源少了,而陸上的水產品消費面卻在不斷擴大,從純市場批發零售,到加工成罐頭、特色產品,甚至是將其作為海洋生物醫藥研發的原材料,這些對水產品的產量提出很大的要求。”劉總介紹,廈門市由于發展漁業觀光旅游,早些時候就禁止捕撈,現在,當地的一些水產品市場經營戶和收購商只得到浙江舟山、福州連江和石獅等地提前確定收購意向,才能確保貨源充足。
聽到捕撈水產品成為“香餑餑”,老吳樂了。他說,這種訂單漁業他早前就聽過,但這是第一次簽約,而這也等于是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以后可以專心出海捕撈。過去,由于海洋資源較為豐富,漁民首先考慮的不是產量,而是銷路;如今,隨著油價、人工成本的增長,產量和銷路都成為這個產業環節中的重中之重,漁船一出海,先找資源豐富的漁場,船只還未入港,岸上的聯絡人就趕緊聯系收購商和冷凍廠。如今,訂單漁業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長期困擾漁民的難題。
“雖說現在沿海的冷凍廠開了一家又一家,可在人家那里冷凍是要錢的,如果低價賣給冷凍廠,又覺得不劃算。訂單漁業則是提前解決了船老大的后顧之憂。”在石獅港口做了十多年水產品中介生意的蔡先生介紹,近幾年,石獅政府發展訂單漁業,以訂單為紐帶,把船老大、中介組織、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和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條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船老大、企業起到雙贏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克服漁船更新換代、漁業資源衰退和海況變差的不利因素,水產品產量達7.08萬噸,其中,海洋捕撈占9成以上。為了減少漁民損失,促進市場銷售,石獅市政府帶領沿海各鎮局積極發揮自身職能,通過聯系水產加工企業、開展“漁企對接”、成立漁業專業合作社等措施,竭力降低水產品滯銷風險。
記者走訪市區及祥芝水產品批發市場了解到,漁業訂單合同的簽訂,把之前漁民在市場上單打獨斗的局面轉變成合同訂單式的大數額長期合作,在批發、零售和加工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現在漁民賣水產品不再僅僅依靠中介,便可以直接把漁產品銷售給掛鉤的企業,大大降低了交易風險,使得漁產品上岸免受壓價之苦,能賣出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而當企業出現加工貨源不足時,便會有固定漁船為其提供漁產品,免除了企業擴大規模的限制。據悉,永寧、祥芝、鴻山當地多家龍頭企業已經率先采納該方案,企業一口氣與多艘漁船簽訂了收購協議,這樣漁民賣魚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價格和銷路有保障;企業有了穩定的貨源,保證加工生產不間斷,真正做到讓企業與漁民實現“雙贏”。
訂單漁業前景被漁民、企業和專家所一致看好。據統計,今年來,石獅訂單漁業產值有1000多萬元,訂單量50多份,目前還有幾十位外地企業老總正在跟石獅船老大洽談合作意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