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其漁業委員會第30屆會議開幕式上發布其最新的《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闡述漁業對全球發展與繁榮的重要貢獻。
該報告指出,漁業提供人類食用的魚產量創紀錄達1.28億公噸,人均食用量為18.4公斤,供應43億人口15%的動物蛋白攝取量,也是5,500萬人口的收入來源。
FAO總干事José Graziano da Silva表示,漁業和水產養殖對全球、國家和農村經濟至關重要,全球直接或間接賴此為生的人口約12%。此外,漁業和水產養殖亦為全球17%人口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將近低收入、缺糧國家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FAO漁業及水產養殖處處長árni M. Mathiesen說明,漁業和水產養殖為全球糧食安全和經濟成長作出貢獻,但同樣面臨一堆問題,包括治理不善、漁業管理體制薄弱、自然資源之利用引發沖突、持續使用不佳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方法。前述狀況在未能優先并入小型漁村及其權利下更為嚴重,另有性別歧視和童工等不公平現象。
FAO力促各國政府盡一切努力,確保全球漁業之可持續發展。前述報告指出,許多FAO監控的海洋魚類系群仍面臨巨大的壓力,最新統計顯示,遭過度捕撈的海洋魚類占30%,較過去兩年略有下降,完全開發者(即達到或非常接近其最大可持續生產量)約57%,屬未充分開發者僅13%。
過度開發不僅對生態系有不良的沖擊,也會導致漁產量降低,對社經有負面的影響。為提高海洋漁業對沿海漁村糧食安全、經濟和福祉的貢獻,須制定有效的管理計劃,以恢復遭過度開發的系群資源。
該報告主張促進可持續的捕魚及養魚方法,可激勵廣泛的生態系管理工作和倡議,倡導相關的機制,如對漁業和水產養殖以公平和負責任之所有權制度采取生態系作法,故需強化治理及實施有效的漁業管理。
2010年全球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之魚類供應量約1.48億公噸,產值2,175億美元。
水產養殖之產量成長率一直高于人口增長率,其為動物性食品來源產業中成長最快的行業之一,未來亦將持續該趨勢。
魚類和漁產品是全球食品中交易量最大的類別之一,其國際貿易量于2009年出現下滑,2010年則呈現上揚趨勢,主因為需求量持續強勁、貿易自由化政策、糧食系統全球化和技術創新等。2010年全球貿易額創新高達1,090億美元,估計2011年將再創新高達1,250億美元水平。
該報告指出,未來數十年的經濟、市場、資源和社會行為可能出現重大變革,氣候變遷的沖擊也增加許多食品行業的不確定性,包括漁業。該報告也強調FAO負責任漁業行為規約及相關國際行動計劃、技術準則對達成全球可持續糧食生產系統目標的重要性。
全球捕撈漁業漁民逾90%從事小規模漁業,該產業對確保糧食安全和營養、脫貧及防貧至關重要。FAO漁業委員會建議擬定國際自愿性準則,以促進政策的制定、確保小規模漁業發展及創造效益。
亞洲和西非內陸漁業勞工及海產品銷售之婦女所占比例,前者至少有50%,后者則達60%,然婦女對漁業之重要性往往不受重視,甚至被忽視。如同Rio +20所重申,該報告認為,除努力實現聯合國有關性別平等和賦予婦女權力的千禧年發展目標外,性別主流化是脫離貧困、加強糧食安全和營養、實現漁業和水產養殖資源可持續開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鑒于漁民、養殖業者及其社區極易受災害影響,該報告亦探討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應采取哪些作法,加強防災和提升有效應對災害的能力。緊急救災措施應強化糧食安全和營養,藉由持續修復及長程復育漁業和水產養殖及賴該等行業維生群體的生活,特別是針對婦女和其他邊緣化群體。
M處長表示,欲促使漁業和水產養殖有負責任、可持續的發展,需社會團體和私部門充分參與。其又補充,企業界可協助開發技術與尋求解決方案、提供投資及促成良好變革。社會及國際與地方非政府組織則能監督政府履行所做出的承諾,確保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聲音得以聽見。
減損漁業和水產養殖對糧食安全和營養貢獻潛力的主要威脅是管理不善和棲地養護措施不力,需以人為主的做法予以轉變,進而增加漁業及水產養殖之貢獻。如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會議(Rio +20)所強調,此類轉變可激勵全球社會努力達成水產資源真正可持續發展和負責任利用之目的,以滿足全球需求,同時確保往后世代的利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