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作者:贛榆縣海洋漁業技術指導站 劉家林
中國對蝦白斑病,贛榆地區老百姓俗稱對蝦病毒病,是對蝦養殖生產中的常見病害,這種病傳播速度快,醫治難度大,是影響對蝦養殖產量、效益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尤為重要。
一、對蝦病毒病的診斷
1、對蝦攝食明顯減少或不攝食,日常檢測中空胃、空腸比較明顯。
2、游泳能力差,反應遲緩,發病的對蝦通常會不分白晝沿池塘四周巡塘(俗稱開飛機),對外部環境幾乎沒有反應。
3、對蝦身體普遍發紅,對蝦頭胸甲容易剝離,頭胸甲內側有大小不等、數量不均的白斑。
4、對蝦生病前1~2天,池塘中混養的脊尾白蝦通常會先巡邊,后死亡。細心的養殖戶可以在日常巡塘管理中及早發現這一信號,從而為對蝦病治療贏得時間。
二、對蝦病毒病的防治
1、使用健康苗種 不健康的蝦苗或帶病原的蝦苗是蝦病發生和發展的潛在因素,實際養殖生產中,苗種下塘前必須進行安全檢測,堅決杜絕病苗入池。
2、保證養殖用水安全 養殖用水是對蝦傳染疾病傳入和擴散的主要途徑,養殖單位在進水前必須對水質進行安全檢測,采取相應保護措施;進、排水獨立,盡量減少交叉感染機會。
3、使用優質安全餌料 鮮活餌料是病原傳播的又一媒介,在實際養殖生產中要盡量不用或少用鮮活餌料,如確須投喂鮮活餌料,應切實做好投喂前的消毒工作。
4、規范池塘的清淤消毒 每年的冬初,上一季生產結束就要排水曬塘、清淤消毒,徹底清除多余的淤泥、殘餌、動物糞便,同時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徹底消毒。
5、合理控制養殖密度 高密度會使養殖對象產生應激反應,導致免疫力下降,致使疾病發作與蔓延,但養殖密度過低又不能充分發揮養殖池塘的生產力,養殖戶要根據自己的池塘條件把養殖密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6、實施多品種立體混養 實施多品種立體綜合混養,可以充分發揮池塘餌料基礎,改善水質環境,抑制病原體的繁殖,減少對蝦發病幾率,促進對蝦快速生長。目前蘇北地區多采取蝦、貝、魚、蟹等立體綜合混養,即使對蝦發病,出現減收,也可通過其他品種進行彌補,增加養殖的安全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