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鹽度可防病
“始終保持養殖水體的一定鹽度能防病、防死,水體的承載量提高。”這是霍金玉多年的養殖經驗總結。他解釋,特別是在養殖中后期,水體中的亞硝酸鹽和氨氮水平較高,在全淡水條件下,蝦體容易發生中毒死亡,然而只要保持一定鹽度,就算亞硝酸鹽高點也不容易發生死蝦,而且有些病菌在咸水條件下也不容易爆發,能起到防病作用。
據了解,當地地下水鹽度常年都在13-15度之間,為他的養殖成功提供了便利,“這也是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可能在其他地方并不適用。”
霍金玉的做法是:在養完一造蝦后,排水干塘徹底曬塘,一定要曬到塘底泥土變白為止,有太陽的日子曬半個月左右就行了;接著引入淡水,剛好淹沒塘底就行,之后再引入咸水,使混合后水體鹽度在7-8度,這時候要特別注意,一定是先引淡水再引咸水,否則沒有效果;
接著用聚維酮碘消毒水體,之后就可以放入蝦苗養殖了。當水溫達到28℃后,就可以往池塘里用小管緩緩加入淡水,當水體鹽度降到3度左右后,就停止加淡水。“淡化后,蝦苗長得更快,但保持一定鹽度能防治病害發生。”
隨著池塘中蝦體重量的增加,相應設備也要跟上,特別是溶氧方面要跟上。“保證每畝有一臺增氧機,葉輪式的和水車式的聯合使用。”霍金玉說,由于投苗密度高(11萬/畝),如果增氧不夠,就容易浮頭,葉輪式增氧機可以使得上下層水體得到交換,而水車式增氧機可以讓池塘水轉起來。
前后期調水有側重
俗話說養蝦先養水。調水一直都是養蝦的一門重要課程,“看水色就知道一塘蝦是不是養得好”。霍金玉表示,在養殖的不同階段,調水的側重點也不同,“在養殖前期注意調pH,中后期注意調氨氮和亞硝酸氮。”
在養殖前期,由于水體中營養元素單一,水體中的藻類組成主要是單胞藻類,當這些藻類過量繁殖的時候,水體的pH就會增高,容易對蝦苗產生應激,對蝦苗的生長不利,還會引發脫殼不下、脫殼后不硬的現象。“在陰天突然轉晴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久違的太陽光容易讓藻類過度繁殖。”霍金玉說,在這種天氣情況下,要進行水體消毒和殺藻,控制合適的水體酸堿度。
而對于中后期水體氨氮、亞硝酸氮水平偏高的情況,霍金玉調水有良方——用益生菌。對于益生菌這類微生態制劑產品,養殖戶們評價不一:有人認為這類產品完全是騙人的,用與沒用一個樣;也有人卻對此評價頗高,覺得調水效果好,能降氨氮和亞硝酸鹽。
“之所以有這樣的不同的評價,是因為他們的使用方法不一樣。”霍金玉解釋,微生態制劑發揮調水作用的是其中的有益菌類,通過它們的分解作用,將水體中的有機物轉化為無害的無機物,最終達到調水效果。但是由于這類產品“很肥”,在養殖前期不能用,否則會使藻類過度繁殖,pH過高。“只能在中后期(90-100枝/斤)使用,配合底改產品使用效果更佳。”這樣,即使養殖密度大也不擔心水質惡化。
間斷刮蝦有助高產
在霍金玉的記錄本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每一口塘的刮蝦的次數、產量和單價都記載得清清楚楚。“適時刮蝦可以提高養殖產量”,霍金玉解釋,水體的承載量是有限的,最多每畝承載1300-1500斤,達到這個承載量就會頂塘,生長速度減慢,而通過深水拉網刮蝦就能解決問題,捕大留小。
刮蝦后,塘里剩下的大多是規格較小的蝦,再經過20多天的養殖,就又可以進行第二次的刮蝦了,一直刮完為止。“每刮一次,規格都比上一次的大一些,單價也高些,總體的利潤水平增加。”
“上一造的冬棚蝦養了6個月,刮了5次蝦,最高畝產2771斤,平均單價18.59元/斤”,霍金玉自豪地說,其他四口塘的畝產也多在2000斤以上。用同樣的方法,今年白水塘蝦養殖115天,平均畝產達到1678斤,這樣的養殖成績在當地是屈指可數的。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病害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