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密歇根大學的科學家聲稱已經搞清楚了汞是如何滲透到開放的海洋魚類里去的。此外,他們的結論表明,太平洋魚類的汞含量水平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將大幅增加。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使用同位素測量技術可以得出這些海洋魚類體內甲基汞含量高達80%,北太平洋深海魚組織認為這是由機物細菌所造成的。
這項研究還證實,降雨直接將發源于數千英里外的太平洋魚類甲基汞運輸到夏威夷附近。
遍布全國的眾多燃煤電廠和快速工業化設施,如印度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也帶來了重大負面作用。科學家呼吁實現全球汞排放大幅減少的目標。
環境學家喬爾。布魯姆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說:“降低汞含量的含義是,如果我們想要有效降低開放海洋魚類中的汞含量,我們將不得不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汞的排放量,包括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地方。”
他補充說:“我們至顧清理自己的海岸線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全球大氣問題。”
人類攝入汞主要來自劍魚和金槍魚消費,這些大型肉食性海洋魚類捕食含汞的小魚。然后,毒素積累到一定程度后被人類攝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