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通過植入芯片、帶“證”銷售等方式,食用水產品可實現追根溯源。
農產品(000061,股吧)安全問題一直以來備受關注。據了解,佛山各級職能部門及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的企業積極運用各種科技和監管手段,確保食用農產品的安全。日前,記者走訪佛山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三水區大塘舜兆蔬菜生產基地、南海區丹灶鎮百容水產種苗繁育基地看到,食用水產品通過裝芯片、帶“證”銷售等方式實現追根溯源。
魚苗繁育用芯片溯源
“將長約3毫米的芯片打到種魚身上,可對其進行定位跟蹤。種魚孵出的魚苗即可用專用的掃描儀查出
"父母
"屬于哪個魚塘哪個批次的種魚,實現追根溯源。”南海區丹灶鎮百容水產種苗繁育基地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芯片溯源技術是與中科院合作的項目,每粒成本價達26元,還要請專業人員逐粒打到每條種魚身上,專用的掃描器價格每臺3萬元,前期的投入已達600萬元。
“只有嚴格把控魚苗的質量,才能培育更優質的魚苗。”該負責人表示,通過這種技術,如果魚苗在養殖過程中發生什么問題,都可立刻溯源進行研究并采取補救措施。
三種水產品帶證銷售
據悉,佛山是全省淡水魚的主要集散地,為實現水產品質量可追溯,今年3月28日,佛山市政府出臺《佛山市淡水鮮活水產品標識管理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從5月1日起開始,在全市四大水產品批發市場、西樵何氏水產等物流企業,試行水產品產地標識準入制度,對進入以上試點企業銷售的鱖魚(俗稱桂花魚)、烏鱧(生魚)、黃顙魚(黃骨魚)全部實行附加標識準入,擬在取得成功經驗后,在其他大宗品種逐步鋪開。同時,佛山所有鱖魚、烏鱧、黃顙魚的養殖企業(養殖戶)銷售的產品,必須憑《食用農產品出產地標識(水產品)》方可進入試點企業銷售。據統計,至今全市共編發錄入追溯碼4871戶,其中禪城5戶、南海2587戶。
印有全省統一追溯碼
據佛山市農業局負責人介紹,不同于蔬菜、畜禽等農產品,鮮活魚具有跳動、游動、數量多等特點,逐條加標記難以做到。因此,《佛山市食用農產品出產地標識(水產品)》以批次為單位,采用一式三聯的隨貨同行證明形式。水產品標識是水產品的兩張重要證明,一張是“身份證”,明確生產責任人。另一張是“通行證”,明確流通環節責任人。而記者在西樵何氏水產公司所提供的《食用農產品出產地標識(水產品)》上看到,上面不但清晰標明品名、產地、捕撈日期、交易量和養殖者、收購者、銷售者的姓名、聯系電話等重要信息,還印有一個10位數的全省統一追溯碼,只要撥打106573020433,或登錄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就可查詢養殖單位和養殖戶的信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