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隨著EMS的爆發,亞洲養殖季節不尋常的供應短缺、長期的歐元危機、日元疲軟和美國反補貼調查,對其國際貿易帶來了負面影響。反觀國內市場,國內對蝦受EMS病害影響,加上“尤特”、“菲特”等自然災害,量少價高。受國內消費需求影響,中國蝦老板紛紛涌入越南市場搶購越南蝦。對蝦黃了,蝦價晃了,蝦業慌了。
一、對蝦產業低端養殖惡性循環
中國對蝦養殖產業三十多年的歷史,經歷了風風雨雨,但一直處在養殖環節最底層輪回。歷史循環,對蝦行業起起落落,總結原因,無非是以下方面:
養殖——-育苗無術,病害無方
近幾年來,對蝦養殖產業面臨困境,盲目的擴大養殖規模致對蝦質量下降,病蟲害增加,對蝦成活率連年下降。國外進行引種不成功,國內又培育不出具有高質量的育苗,育苗種業落后是當前最困難的原因。國內對蝦養殖環境差,蝦塘密度高,面對病蟲害傳染時控制無方,只有等待減產減收的結局。
營銷——-品牌無力,市場混亂
從水產業的品類格局分析蝦品類尤其是對蝦才是全球水產貿易的主角;從消費習慣和消費基礎分析,蝦品類因為消費門檻低、消費頻次高、消費基礎廣泛完全具備成為王者品類的基礎;從居民飲食習慣的變化趨勢分析我國居民人均消費蝦品類的數量還很低,但近年來增長迅速未來將會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但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出來了,為什么這么巨量的一個市場,這么好的一個消費基礎,蝦品類尤其是對蝦,卻沒有出現一個真正品牌化經營企業。而市面上的蝦主要是以品種區分。這導致了近年來對蝦市場包冰現象越來越嚴重,行業缺乏統一標準。蝦企在價格層面相互廝殺,而價漲價跌也得靠天吃飯。
根源—產業低端惡性循環
縱觀對蝦發展歷程,風雨輪回,然而坐在對蝦產業船上的人卻很少思考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技術得不到突破?為什么養殖無序發展?回頭來看,對蝦產業一直處于產業生命周期中的初創期和成長期。當一種新技術或新品種出現,蝦業便迅速成長,養殖量大增,而后無序的發展使得養殖產業受損,產業進入低迷階段,而這個時候深加工以及產業鏈擴張就可能中斷,養殖心態無法調整、養殖技術無法突破、政策及規劃得不到落實,銷售終端無法控制,使得產業一直處在低端惡性循環中。
二、產業逼近拐點突圍惡性循環
2013年,注定是一個行業轉折年。海參行業率先進入拐點,鮑魚行業緊隨其后,而對蝦行業在有價無量的情況下也逼近行業拐點。育苗技術落后,精深加工缺乏,養殖成本增加,養殖規模無序,銷售終端混亂,把中國蝦業推到了變革前端。面對國內市場需求增長,全球蝦價高漲的局面,中國對蝦產業必須從育苗、養殖、加工、產品、品牌推廣等多方面做出變革,突圍惡性循環,打造全產業鏈。
規劃養殖規模,提高養殖技術
當前對蝦面臨無貨可供、量少價高、苗種失去話語權的尷尬局面。通過自主育苗,擴大苗種覆蓋率,滿足最基本的養殖需求。對養殖規模必須由政府、協會牽頭,實現養殖抱團式發展。從親蝦議價可以看到“抱團”的力量,傳統的散養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提高養殖技術,從選苗到飼料,改變養殖環境,養精品,育良蝦。
轉型精深加工,實現產品多樣化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使得對蝦銷售長期處于流通環節的活品銷售,加工鏈條短,加工方式簡單粗糙。發展產業精深加工,是對蝦產業從養殖環節向銷售環節邁進的重要一步。精深加工帶來的是產品形式的多樣化,產業附加值的提升。
品牌推動,終端掌控
從海參、鮑魚、大閘蟹的品牌營銷成功中我們可以見證品牌的力量,而蝦產業的發展需要從產量驅動到品牌驅動。同時,品牌化運營有利于調節目前市場上對蝦包冰嚴重,行業標準化缺失等局面。品牌化運營更有利于渠道的細化,避免渠道盲目競爭,推動產業良性發展。
健康養殖休閑養殖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建設海洋牧場,推動海洋旅游發展的思路。對蝦行業也可提倡健康養殖模式,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推廣有限水交換系統及生物安全理念,體現對環境友好的理念。在此同時,接入養殖區休閑,蝦釣,品蝦宴會等等提升對蝦身,提高關注度,打造全產業鏈。
對蝦產業逼近拐點,對蝦市場未來三年都將保持高位運行。盡管針對當前形勢,對蝦行業正在做出調整,從最開始的發表減少刨冰量的申明到國聯水產勝訴再到湛江親蝦議價,行業要求轉變呼聲越來越高。國內對蝦產業仍面臨全行業的洗牌,對蝦企業亟待看清未來形勢,尋求產業變革新突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