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業內一場小悅悅VS悅悅姐的隔空對話再次喚起業界對羅非魚的關注。很明顯,羅非魚價格持續低迷已經狠狠地刺痛整個行業的神經。其實不僅羅非魚,今年廣東地區生魚、加州鱸、黃顙魚、對蝦、海鱸、塘鲺、牛蛙等水產品價格齊跌,草魚價格也逐漸下滑,跌破5元/斤大關,整個廣東水產品價格幾乎陷入全線低迷。
與2014年同期相比,對蝦、羅非魚、草魚、生魚、海鱸、黃顙魚等水產品價格齊高,幾乎是史上價格最高的一年,僅僅一年過后就回到“解放前”的悲劇。
在商品經濟時代,價格輪回波動很正常,但養殖面積一定的條件下,所有產品集體低迷就非可尋常。誰動了水產品的奶酪?
一、養殖量
首先,我們看水產養殖量。據有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水產飼料1800萬噸,同比下降3.5%左右;廣東416萬噸,同比增長6.3%,增長量主要集中在特種料。宏觀上看,在養殖面積一定的情況下,一種品種養殖量增加了,必然促進其他品種的減少;去年水產飼料產量整體上下降了,說明整體養殖產量并沒有增加,但是今年水產品價格反而降低了。而且去年廣東的羅非魚飼料和草魚飼料相比以往下降5%-10%左右,而生魚、海鱸等飼料增加30%以上,這個仍然無法解釋水產品集體低迷的原因。當然羅非魚是受全國性養殖量增加的原因。
不過另一個數據顯示,2015年1-4月,遇上暖冬,廣東水產飼料銷售比以往增加30%以上,這說明這期間增加了3成水產品產量,必然會影響水產品價格。
二、價格
其次,我們看其他兩大主產區華中和華東主養品種價格,2014年華中地區淡水魚價格全年低迷,草魚價格甚至長期處于4.5元/斤上下徘徊,是近三年最差;而2014年華東鯽魚價格大部分時間在6元/斤以下,幾乎成為價格最差的一年;而今年,無論華中還是華東地區,眾多水產品價格有所回暖,說明外省養殖量會影響廣東魚價,但并不是核心原因。
三、消費量
再次,我們看消費量。廣東很多魚的流通模式各異,流通市場不一樣。比如羅非魚加工出口為主,生魚、黃顙魚、海鱸等為北運魚,草魚主要是本土消費,對蝦則是內銷為主。不可置疑,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市場一直是一個巨大的水產品消費市場,無論是草魚,甚至羅非魚、特種魚的消費量都巨大;但近年工業發展面臨瓶頸,加上掃黃,總體上人口呈下降趨勢,必然減少水產品的消費;此外,中央反腐反貪以來,經濟持續下行,消費乏力等等也會影響水產品的消費量。
四、食品安全
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食品安全問題,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就不多說了。也許很多人仍然對鐘南山不吃“又肥又大”的魚而耿耿于懷,確實名人在兩會上在眾多媒體面前說出這樣的言語對消費市場的殺傷力肯定不;但是歸根到底是信息互聯網時代,各種水產品安全問題被翻天覆地幾何級傳播,什么孔雀石綠、魚生寄生蟲、打針蟹等等食品安全問題常常赤裸裸暴露公眾面前,無論躺槍也好還是事實也罷,互聯網的力量肯定導致消費者對水產品產生質疑,到減少消費。
與此同時,作為肉質蛋白替代品,水產品消費的減少,必然促進畜禽產品消費的增加;今年豬價的回暖,當然是養殖產量下降主因,加上今年沒有禽流感的影響,水產品的消費量也就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綜上,今年廣東魚價整體低迷,是系統性的,而非局部。尤其是羅非魚,養殖量增加、出口訂單減少、非洲和越南魚競爭、中美討價還價之間的博弈、藥殘問題等等,是綜合因素影響的。然而,商品價值決定商品價格,供求關系影響商品價格。今年廣東水產品整體低迷歸根到底是供過于求,到底是提供多了還是需求少了?我認為是需求減少量大于供應增加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