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銷量增長一倍 客戶數大幅增加
呂大江(圖一中間)與張保國(圖二左邊)都在1990年代中后期進入水產業,呂大江在做活魚流通與飼料、動保經銷之前,已經是當地比較有名的化肥、農藥經銷商。張保國則從當地的機械廠下崗后做起魚販,2006年才與人合伙做飼料經銷。多年來,張都認呂是其師傅。
兩個人的飼料銷量快速增長幾乎都在2010年。這一年,呂大江第一次突破1000噸,張保國單獨開始做飼料進入第二年,也有600噸。此后5年,兩人都以每年一兩千噸的銷量快速增長,其中2014年兩人都增長4000-5000噸。2015年,呂大江銷量達1.08萬噸,張保國則為1.2萬噸,比2013年增長了一倍多,也高于當地很多本土飼料企業全年的銷量。
飼料銷量快速增加,來源有客戶數量的大量增加,兩人目前都有300多個客戶。這意味著他們對養殖戶的賒銷會更大,需要幫養殖戶賣的魚也更多。
有熟悉當地經銷商的某集團企業高管張三(化名)告訴記者,雖然做得比較大,張保國自有資金并不多。這種情況下還要大規模擴展,加上銀行收緊貸款政策,行情又不好,其風險非常大。反倒是呂大江資金實力相對強一些,更加從容點,但風險也不小。
張保國坦誠,其自有資金確實不多。2015年,他收了大約1000來萬預付款,外加賣魚幾百萬收入,接近2000萬元,剩下主要由廠家支持與銀行貸款。不過,他表示,自己還是賺錢,風險也相對可控,要不然不可能合資建一家飼料廠。
收益與風險常常呈正比。既然要增加銷量,他們肯定看重了其中的收益,也很可能非常清楚隨之而來的風險。事實上,2015年兩人的增量都只有大約1000噸左右,比2014年低了很多。這自然是有意控制風險的結果。
張保國告訴農財寶典記者,無論關注現金流、及時了解養殖戶欠款情況,還是調配資金。他平常抓得最緊的就是資金。管控風險的意圖很明顯。
賣魚、養殖、辦飼料廠 多種方式降風險
與資金回收密切相關的自然是賣魚。湖北飼料經銷商多要幫養殖戶賣魚,賣魚收入扣除飼料款再返還給養殖戶。行情低迷情況下,賣魚困難,資金壓得久,賣魚還時常虧損,回收資金難。飼料銷量越大,需要銷售的魚就越多,賣魚壓力自然也越大。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經銷商這兩年都有過虧損經歷,嚴重時還自嘲是“萬元戶”,也就是一天虧損上萬元,部分經銷商已經將老本虧進去。呂大江去年也有一周虧過20萬元的遭遇。
行情低迷造成虧損只是一方面。如果經銷商請人賣魚,還可能有不少人為因素造成損失。活魚流通與銷售很難標準化,運輸時損失多與少、銷售時是否力爭賣出合適的價錢等等,跟銷售與運輸人員的責任心、專業能力有很大關系。如果激勵機制不到位,人為損失就很可能非常大。
張保國做流通出身,他非常清楚其中的門道。為了激勵做活魚流通與運輸的員工,除了基本工資,他還給核心員工股份,年底會在賣魚收益方面都有提成。此外,他還加強了日常流通管理,對每輛車的收益進行核算,比如說1萬斤魚不能損失超過100斤。超過部分的損失,由相應員工在年底分紅中扣除。
這只是一個方面。因為客戶質量參差不齊。有的養殖戶可能因為婚喪嫁娶甚至賭博等急需用錢,偷偷將魚通過其他魚販賣掉,以最快速度獲得現金。這樣的養殖戶一旦增多,經銷商回收飼料款的風險就會增大不少。一位熟悉張保國的某本土企業高管李四(化名)對這些問題倒不是很擔心。他表示,呂、張兩人本地人脈深厚,客戶調查一般都比較細,對客戶的掌控能力非常強。
無論采取怎樣的措施,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兩位經銷商再怎樣激勵與管控,始終無法解決終端價格低迷問題。正因為如此,兩人目前都還有不少魚沒能賣出,賒給養殖戶的飼料款估計有幾百萬元還沒回收。
除了努力賣魚,兩人還通過其他方式降低運營風險。自己做養殖就是一個嘗試。目前,他們都有大約1000畝水面。如果按照畝投喂量1噸來計算,自有基地大約1000噸飼料用量。在他們看來,這樣既可以“砍掉”部分劣質客戶,優化客戶結構,又能保證飼料銷量不降低。
而兩人與江西巨仁合資建設飼料廠,一定程度上也將經銷環節的風險轉移到生產環節。用呂大江的話來說,以往用完預付款后,經常得求著廠家支持,現在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問題是,飼料企業之所以控制對經銷商的支持力度,自然試圖控制經營風險。當這個風險轉移一部分到他們合資的飼料廠時,廠家又如何降低風險?做大配銷差,還是其他?如果配銷差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價格又不是行業最高,產品質量是否有保證?這只能靠市場來檢驗了。
公司化經營承托做大愿望 問題不少還得完善
客戶數量大量增加,管理工作量也更大。除了做飼料、動保與流通,他們還介入養殖、飼料生產環節,全產業鏈經營既可能降低風險,也可能帶來更大風險。這對他們的業務與團隊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養殖為例,養殖與流通一樣難以標準化,工人責任心極其重要。如何有效激勵與監督工人就非常考驗其管理能力。
張三表示,經銷商通過公司化運營才能有效化解個體戶所無法承受的業務壓力,持續做大做強。當呂大江與張保國都快速擴張,公司化運營卻跟不上時,風險可能就更大。
兩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呂大江團隊目前有專職人員16人。張保國的合作社從2014年年底逐步開始突破家庭范圍,對外招聘專業人員,目前也有10來個人,已經有專職會計與出納,還有專人負責活魚銷售與運輸,逐步呈現團隊化運營格局。當然,張也承認,團隊化運營一年,還不夠理想,很多事情得自己親力親為。
兩人異常忙碌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這一點。呂大江笑言,自己常常從早忙到晚,幾乎全年無休,每天有空都要去養殖基地看一下。農財寶典記者感受到一個很深的細節,張保國親自將記者引薦給呂大江,希望采訪呂大江,在等待呂大江的大約40分鐘時間里,他幾乎都在打電話談業務。等把呂成功引薦給記者后,他又先行離開。
李四感慨,他們不出事,就是很大的成功,一旦出事,就是很大的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