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河蟹看江蘇,江蘇河蟹看興化。興化河蟹產量和產值分別占江蘇省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河蟹第一縣”。隨著河蟹養殖業迅猛發展,盲目追求高產量和大規格屢見不鮮。放養密度超出水體承載量,殘餌、糞便、肥料的積累,加劇了水體富營養化,破壞了水體生態平衡,導致河蟹疾病頻頻出現。為防治疾病,養蟹戶加大了漁藥的使用,致使水體中有機氯,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日益增多,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系統失衡。
養蟹先養水,養水先養底。在養殖過程中,“菌藻共生”對底質改良和水質調控起著重要作用。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利用水體二氧化碳、氮、磷等營養物質合成自身物質,釋放氧氣,增加水體溶氧;好氧菌,如芽孢桿菌通過利用藻類釋放的氧氣,分解池塘底部和水體代謝物,產生氮、磷、二氧化碳等營養物質,為藻類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厭氧菌,如乳酸菌,可利用溶解有機物,凈化水體。通過“菌藻共生”協同作用,利于培育優良藻相,維持良好水色,可抑制水體有害細菌滋生和有害藻類的繁殖,降低了疾病發生的風險。構建“菌藻共生”系統,實現水體生態平衡,符合目前興化河蟹生態養殖的需求。
一、興化地區河蟹養殖現狀
1、鰓絲暗褐色,河蟹呼吸困難、行動遲緩。
2、青苔滋生(以蟹塘北岸和入水口處居多),導致水體清瘦,透明度大,青苔腐爛后,誘發河蟹黑鰓病,影響河蟹的色澤與正常蛻殼。
3、水質渾濁,水體透明度低,有益藻類和伊樂藻生長受到抑制,導致水體溶氧低,白天河蟹伏在伊樂藻上,夜間上岸。
4、水體浮游動物多,亞硝酸鹽偏高,長期生活在這種水體的河蟹,其血液載氧能力弱,反應遲鈍,攝食下降。
二、河蟹養殖問題的導火索—“菌藻共生”失衡
1、芽孢桿菌是“菌藻共生”系統中重要的菌類之一,具有分解有機質、凈化水體的作用,當水體中芽孢桿菌數量少、活性弱或水質惡化程度超出了芽孢桿菌的分解能力時,致使有害細菌大量繁殖,侵入并感染河蟹鰓部,引起黑鰓。若藻類產氧能力弱,芽孢桿菌降解作用受到抑制,會加劇水質惡化,造成更為嚴重的黑鰓。
2、青苔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河蟹養殖前期,有益藻類(以綠藻和硅藻為主)沒有形成種群優勢。在蟹苗下塘前,若池塘使用了劣質肥料,就會抑制有益藻類的繁殖,致使水質清瘦, 陽光照射到池底,存于池底的青苔孢子在光照、水溫適宜條件下萌發。青苔會競爭水體中的營養,抑制藻類的繁殖。青苔腐爛后,造成水質惡化,有害細菌開始滋生,有益菌類繁殖受到抑制。
3、常見蟹塘水體渾濁有以下種:
底層缺氧,河蟹躁動不安,攪渾水體。3月份前,由于水深的限制,伊樂藻長勢差,產氧能力弱,水體中的溶氧主要由藻類產生。當藻類產氧量不能滿足河蟹需求時,造成河蟹非規律活動,引起水體渾濁。
倒藻,引起水體渾濁。水體清瘦的池塘,在天氣突變時,水體溶氧低,導致大量藻類窒息死亡,引起倒藻。倒藻是“菌藻共生”系統失衡的表現之一。
浮游動物多,水體呈白濁色。養殖前期,未發酵肥料的使用易造成浮游動物過度繁殖,大量攝食藻類,水體呈白濁色,同時,浮游動物的代謝產物,加劇了水體的渾濁。
以上幾種造成水混的原因直接或間接與“菌藻共生”失衡相關。
4、當“菌藻共生”失衡,水體溶氧差,殘餌、代謝物、動物尸體等腐敗、分解,引起水質惡化,使水中氮磷比失衡,亞硝酸偏高。當藻類被浮游動物攝食,其代謝產物也會造成亞硝酸偏高。
三、如何發揮“菌藻共生”優勢,實現河蟹生態養殖?
1、蟹苗下塘前,施用低溫肥水產品和芽孢桿菌,充分做好肥水工作。芽孢桿菌將池塘中的有機物降解、轉化為藻類可利用的營養元素,使有益藻類形成種群優勢,增加水體溶氧,優化水環境;同時使有益菌類成為優勢菌群,達到“菌藻共生”協同優勢。養殖前期,由于水溫低、光照弱,不建議使用無機化肥和未充分熟化的有機肥;
2、養殖過程中,當藻類繁殖過度時,利用光合細菌與藻類競爭營養的特性,抑制藻類過度繁殖,避免水體富營養化。當水體氨氮過高時,施用光合細菌可快速降低氨氮毒性。定期追施芽孢桿菌,降解有機質,保持優勢菌群,平衡有益藻相。當水體亞硝酸鹽過高時,可利施用乳酸菌快速將其降解。乳酸菌代謝過程產酸,可有效降低水體PH;
3、養殖中后期,當氨氮、亞硝酸鹽偏高時,可在晴天施用硝化細菌。
4、養殖過程中,多種養殖問題往往并發出現,此時可施用EM菌,利用有益菌群的協同作用,凈化底質和水質,穩定菌相和藻相,發揮“菌藻共生”優勢,實現河蟹生態養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