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來,青年魏則西的死亡和“莆田系”醫療資本被列入了公眾最關注的領域,一群不怎么懂醫學的人,卻掌握了中國當前大部分民營醫院,用人命和鮮血換取了巨額財富。
游醫害人,可怕的是游醫披上了各種光環,堂而皇之地招搖撞騙。在我們的魚塘邊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莆田系”?
魚蝦發病是常有的事,于是在各地的電線桿、村口屋后,往往可以看到、聽到各種“神醫”的身影和吹噓,某某進口藥物,某些“神奇”藥方,仿佛只要他一出手,問題立刻就能解決。
這樣的“神醫”,效果可想而知,相信很多養殖戶在自己的從業生涯中,也屢見不鮮。我們往往怪罪于行業規則的缺失,事實肯定如此,可悲的是問題喊了很多年,卻一直不見改觀。我們審視魏則西事件和“莆田系”,也可以發現醫療行業監管的缺位,但同樣可以看到,在當前的社會,完全正規、透明的醫療機構,實無可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在行業中很多企業,并非不具備正規國標藥的生產資質,但是最賺錢的是什么?都是非藥品,其中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很多這一類的產品,不僅來源不清、成分不明,最要命的是,使用之后可能會得到一個似是而非的結果,水色好了,魚開始吃料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不得而知,有時候為了確保養殖順利,還得繼續花錢。但是一旦出現了意外,例如死魚,那么各種的原因都出來了,天氣、水質、底質、種苗、管理……五花八門,總之一句話,不是我的產品問題。
我們有時候把責任分到養殖戶的頭上,有人提出,一旦碰到病害,他們往往急功近利,只顧著治好病,既容易受騙上當。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僅僅是有一部分道理,人得了病,到醫院都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治好,有時候甚至還不惜多花錢。這是一個多么類似的場景,我們對于自身的病情不了解,只能任由坐診者開出這樣那樣的方案,各種收費,服用之后好像有些效果,然后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繼續治療”。
實際上,最具迷惑性的還是那些真假摻半的案例,就好比有記者調查出來的一些“莆田系”診所,來一個局部皮膚病的患者,只需涂抹藥膏即可治愈,但得出的結論是什么什么感染,不搭配上幾千元的抗生素不罷休,錢花了,病確實也好了,但其中的貓膩太多。還有些開藥店的人,明知道這一塘魚蝦救不回來了,確不明說,卻開出一堆萬金油式的產品,最后隨便找個原因,就能推諉過去,反正長期在一個地方開藥店,總有治好的案例在手,誰也不能保證所有病都能治的好,至于這些產品是不是必須,難道去法院告狀?
從這個領域推演開去,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的“莆田系”。例如水產種苗,眾所周知,這也是一個非常混亂的行業,時常在各種媒介上看到宣傳說便宜沒好貨,這句話是沒錯,但我非常想問一問,總是強調好貨都是有價值的,但誰來保證,你收了錢以后,給的就一定是好貨?出了問題怎么界定?依靠良心和自律來保證產品質量,無疑是非常不靠譜。
記得在2008-2009年,羅非魚鏈球菌病剛剛暴發的時候,就有行業人士提出來,鏈球菌病是個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種苗、飼料、藥物、管理,一切出了問題的產品,都可以往這個筐里一裝,萬事大吉。如此看來,水產業是好大的一個筐,出了問題,你裝我裝他也裝,恐怕到筐子承受不住而破掉的那一天,誰也不好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