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廣東的生魚市場可謂是愁云慘淡,養殖成本6元/斤左右的新魚在市場上售價只有5.6~5.7元/斤,顯然連保本都困難。價格低迷,偏偏產量巨大,按照順德生魚養殖協會的統計,目前廣東大約還有2.8億斤的生魚在魚塘里等待出售。事實上,水產品價格低迷,這并不是生魚才遭遇到的情況。去年的羅非魚就曾遭受同樣的困境,1斤以下的魚低至3.1~3.2元/斤,相當于白菜價格;草魚、叉尾鮰等也屢屢遭受魚價波動的困擾。
是消費力不行,導致魚價低嗎?縱觀整個水產消費市場,高端魚卻并非沒有銷路,越來越多的進口水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進入中國百姓的餐桌,而這些進口水產品價格不菲,動輒上百。一些野生的水產品也同樣深受消費者歡迎,價格也往往遠遠高于養殖水產品,長江刀魚1.5~2兩/尾的市價甚至達到七八百。可見市場可以承受高價的魚,關鍵在于消費者認可其品質,認可其品牌。
2015年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經濟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被外界解讀為“中央經濟治理思路現重大轉變”。2016年1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寫進供給側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要解決供應和需求錯配的問題。中國的水產品行業之所以遭遇行情低迷,魚價下滑,正是因為處于結構性的供應矛盾中,產能過大,還在追求量的路上一路狂奔,卻沒有關注市場的容量,也沒有提供市場需求的、合適規格的、消費者心中認可的安全健康又美味的水產品。一句話,市場的競爭已經從量的競爭上升到質的競爭,但水產品養殖行業還沒有跟上市場,導致供應和需求之間的錯位,這正是廣東生魚困境的原因,也是整個水產品行業的通病。
筆者認為,只有真正認識到水產品行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并進行供給側改革,將水產品的競爭提升到“質”的層面的競爭,生產出真正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的水產品,水產行業才能走出行情低迷、魚賤傷農的困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