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0%的養殖戶退出,而大眾消費和健康消費拉動的需求卻越來越強勁
謝屯鎮上3000多家育苗廠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島上(遠景)
謝屯鎮上3000多家育苗廠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島上(近景)
昔日繁榮的大連平島交易市場現已冷冷清清
2013年伊始,受“三公消費”禁令影響,海參銷路大大不如從前。經過三年的行業調整,海參已經從高端消費品回歸至大眾消費品,海參養殖也逐步回歸周期品屬性。“海參產業最輝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遼寧海參的發源地——大連長興島已經逐漸被打造成了一個旅游生態基地,大連瓦房店謝屯鎮上的三千多家海參育苗場大約關閉了70%。”大連海川集團海參養殖技術總監趙智陽說道。
大連海川集團海參養殖技術總監趙智陽
高峰期,全國海參產值高達600億元,大連海參年產量6萬多噸,算上上游和下游的產值,大連海參產業的產值就高達200億元。趙智陽表示,一度輝煌的海參產業曾經是遼寧大連的水產業支柱產業,高峰期普通規格的活參價格就高達每斤一百多元。如今,北方海參正上市,活參價格普遍在46元/斤左右。當前海參產業可以說是走下“神壇”,走進了尋常老百姓的餐桌。
市面上各式各樣的加工海參
海參產業能夠拓寬消費渠道當然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養殖戶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養殖模式單一、加工行業造假、惡性競爭等問題開始突顯。
養殖模式過于單一
刺參是我國最重要的海參品種,自然分布于我國遼寧、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的淺海沿岸。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展刺參人工育苗及增養殖技術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山東、遼寧開始規模化養殖刺參,2004年達到高潮,山東和遼寧兩省因此成為我國刺參的主產區。隨著海參產業的轉移和拓展,福建、河北兩省逐漸成為新興海參養殖主產區,環渤海灣區域(大連莊河、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興城、秦皇島、東營、濰坊、煙臺、威海、青島等部分地區)逐漸從成品參養殖區轉向了半成品海參的供苗市場。
青島田橫海參協會會長陳成英
“北方海參主要養殖區域有遼寧、河北、山東三個省份,其中山東地區是最重要的海參主養區,江蘇、浙江、上海地區基本上是試驗性養殖區域,容易受臺風的影響,不具規模,南方主要養殖區域基本集中在福建霞浦。”青島市田橫海參養殖協會會長陳成英說道。
北方大部分地區采用海參圈養殖模式
海參圈池底放置地籠,供海參棲息
底播養殖一般在清潔海域投放苗種,海底造礁,讓其自然生長,圖為底播養殖出參現場
霞浦一般是魚排吊籠養殖
在北方地區,傳統的海參養殖模式主要包括:底播礁養、潮間帶養殖、近海圍養(俗稱“海參圈”)、大棚養殖模式,其中以海參圈養殖模式最為普遍,北方90%以上的地區都是采用海參圈養殖模式,不同于接近野生品質的底播礁養模式,這種養殖模式的好處在于養殖管理方便,生長時間相對較短,產量也相對比較可觀,故現在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選擇海參圈養殖。而在福建霞浦,海參養殖模式以魚排吊籠養殖為主。隨著海參市場的低迷,單一品種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逐漸逼近成本價,可以說,海參產業正面臨著一場洗牌,退出,或改變養殖模式正成為更多人的選項。
“為了轉型升級,目前山東部分養殖戶對海參棚進行改造,轉養南美白對蝦或者進行南美白對蝦育苗;有的養殖戶采取海參與日本對蝦混養的模式,增加養殖效益;更有甚者,直接空棚或者轉賣給其他企業。”陳成英說道。
加工行業造假現象泛濫
近年來活參市場的低迷使得大部分養殖戶選擇了海參自主加工,但是低迷的行情帶來了新的問題。
活參價格低迷,很多養殖戶選擇加工成拉缸鹽。圖為相聚一堂交易市場繁忙的加工現場
熟練的女工在挑選海參
海參拉缸鹽
海參加工車間
“普通消費者對海參知識知之甚少,購買時難辨優劣,這讓部分人動起了心思:前幾年先是糖干泛濫成災,以低價冒充淡干來賣;然后假淡干又悄悄冒出頭來,而去年市場上又開始興起了“料干”。”據一業內人士介紹,所謂的“料干”就是在加工干參時用一種叫“麥芽糊精”(也稱水溶性糊精或酶法糊精,從玉米、大米、精制淀粉中提取出來)的東西一起腌制。據說,這種東西可以讓干參增重30%,又能使干參的條型更飽滿,刺型更挺拔。更重要的是能使小規格的海參在腌制完成后達到成品參的效果。這也就是近二年來,為什么山東、大連池塘中有些本是苗種的海參也被當成品參抓走的原因。“大約1%的所謂‘成品參’主要銷往偏遠地區。”業內人士表示,國家雖然有出臺相關的海參加工標準規范,但執行力度并不足,加工行業造假現象泛濫,亟需整改。
南北方海參惡性競爭
2005年福建地區開始進行海參越冬試驗養殖, “北參南養”解決了北方海參養殖水溫過低(低于3℃)吐腸、停止生長的難題,每年的11月中旬南方海參養殖戶到北方采購10-20頭的海參苗種(也稱為半成品海參)運到福建霞浦養殖。
海參育苗車間
海參苗
由于氣候、水文的優勢,霞浦養殖海參規模越來越大,海參的產量也是節節攀升,2010年福建霞浦海參養殖出現爆發式規模增長,霞浦也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海參之都”。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數據顯示,得益于“北參南養”的普及,海參養殖產量從2010年開始呈現突破性增長,2014年全國海參海水養殖產量更是高達20萬噸,其中霞浦海參產量高達2.2萬噸,位列全國第三。霞浦協會最新數據統計顯示,2015年秋季霞浦海參的放苗量為7500噸,比2014秋季的 6300噸增長了17%。但由于今年霞浦海參受天氣、水質、苗種等多種因素影響,產量不增反減。據統計,霞浦海參今年的產量1.7萬噸。
2009年-2014年全國海參海水養殖產量統計表
數據來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
數據來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
一定程度上,“北參南養”刺激了海參產業的發展和擴大,但是福建省的海參養殖業,處于海參產業的最低端,苗種、市場兩頭在外,均受制于北方市場;再加上可養殖季節短,夏季前必須收獲,無法保留。近兩年海參市場價格低迷,部分南北方海參也出現了惡性競爭,許多到南方收參的收購商也開始惡意壓價,不明就里的養殖戶出現恐慌拋售。且由于霞浦海參提前一個季度上市,遼寧、山東、河北的海參銷量也因此受到了沖擊。矛盾越來越集中,目前南北方海參處于一個尷尬的競爭怪圈。
2015年秋季的霞浦海參養殖已經收官,魚排上盡是準備保存的吊籠
產業變革中 市場趨于平穩發展
受到近年來海參市場銷售疲軟、價格下跌的影響,海參產業在洗牌變革中。據陳成英表示,2015年度山東地區育苗保苗企業大面積虧損,育苗企業數量銳減了70%左右。“從區域苗量的供應來看,2015年秋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往年都是山東青島地區占到總苗量的80%。今年則變為大連50%、河北20%、山東20%。山東青島田橫地區的苗種往年都是霞浦苗種采購的重點選擇地區,2015年卻淪為次要地位。” 福建省霞浦海洋與漁業局陳順滿表示,海參苗種因品相不好加大了成參的銷售難度,更直接影響了2016年度海參的產量和養殖戶繼續從事海參養殖的信心。“不完全統計超過30%左右的從業人士退出了海參產業。”這個數字得到了一致認同。
相聚一堂海參集散中心總經理騰阿賽(左)、霞浦海洋與漁業局陳順滿(右)
縱觀整個中國水產養殖行業,“北帶南養”、“北鮑南移”、“北參南養”已經漸漸成氣候,南北方在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上的資源互補使整個水產行業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雖然目前整個海參產業還處于一種茫然、低迷的狀態,但據行業人士分析,當前海參行業供需格局正在出現積極的變化:低效率養殖戶大量退出,海參產能去化超30%。受到大眾消費和健康消費迅速崛起的影響,海參價格最低迷時點慢慢過去,行業供需新平衡有望在今年出現,海參市場將趨于平穩回暖。從海參三年養殖周期推算,價格拐點有望在2016年秋季至2017年出現。
青島海昌食品有限公司生態養殖的海參
霞浦海區養殖的海參一般為4排刺
現在海參產業正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面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陳順滿說道:“整個行業應該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南北方氣候和地理優勢,在苗種、飼料、動保、流通、加工等環節上加強合作,抱團取暖,提升市場戰略、拓寬營銷渠道、加快品牌建設步伐,真正引導整個海參產業健康發展。”
繁忙的出參現場
提上岸邊
分規格篩選
海底捕參者,也叫“海猛子”
底播養殖出來的海參規格大,品質被認為接近野生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