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專業村,在水產行業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優勢的地理條件、更好的養殖技術、 更早的行業先發優勢、更有效的行業組織等因素,形成的某一個或多個品種的行業優勢,具有從業人群多、技術水平高、行業分工成熟等特點,更由于其養殖面積大,飼料市場容量大,成為眾多飼企爭奪的對象。
粵海村就是這樣的水產養殖專業村。農財寶典通過在水產養殖集中區,搜尋粵海飼料市場占比比較高的水產專業村,解讀其能成功占領該市場的產品、市場策略,希望能摸索出一些具有共性的經驗,與行業分享。
本周給大家介紹廣東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一個靠養蝦改變了歷史軌跡的千年文化古村。
廣東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以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資源豐富、村落建筑保存完好等特點,成為了第二批37個廣東省古村落之一。舊縣村是湛江市市區內唯一一座古縣城——鐵杷縣的遺址,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據介紹,舊縣村原是隋朝時期的一座縣城,因該村建在古縣城的舊址上,故名舊縣村。歷史的變遷在舊縣村成為了錯落有致的檐牙古宅、紅磚高墻和一座“彭氏公祠”。曾有民謠:“八角井、中央巷、金九程,銀九缸……”記載著1400年前的舊縣村。
而1400年后的舊縣村已經有了另一幅模樣,在古老的村落之間,村民建別墅、葺馬路、打水井、裝路燈,現代新農村建筑與古樸的舊建筑相映成趣。總人口8000多人的舊縣村,耕地面積4500畝,養殖水面6500畝,坡地2200畝。村委會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其中對蝦養殖業更是為當地村民創造了豐厚的收益。
湛江新聞網曾這樣評價舊縣村,“千年鐵耙古城已消失,但那些美麗的故事還在。當你站在湖光巖獅子嶺上,放眼西眺,可以眺望舊縣村全貌,遐想當年古城的輝煌”。而如今古城已遠,若你再次登高遠望,看到更多的,或許是晚霞下余暉瀲滟的池塘和一位位忙于水產養殖的舊縣人。
養蝦高手帶領全村走出養蝦困境
在對蝦病害滿目瘡痍的今天,舊縣村卻結合自身模式走出養蝦困境。
舊縣村靠近湖光鎮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勢平坦,水質優良,微生物豐富。如果說千年古城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那么優異的水質條件則成為村民致富的新源頭。從20年前養殖南美白對蝦以來,舊縣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3倍,養蝦人數增加到100多戶。
彭康壯是當地養蝦致富的代表之一。 彭康壯在十五年前從朋友那里無意間打聽到養殖對蝦利潤可觀,從那時起彭康壯就加入了養蝦隊伍,一養就是十五年,如今他已經成為了湖光鎮遠近聞名的養蝦高手——擁有50畝蝦塘,每畝產量達到800斤,每畝利潤在5000元左右;雖然他的產量不高,但是在養殖越來越惡劣的環境下,他每年都成功,而且連年賺錢,每年凈賺20-30萬元。
“2010年是養蝦最困難的一年,村里的對蝦養殖業發生了一次大轉折。”舊縣村村委主任彭錦春告訴記者,由于2010年對蝦病害的大規模爆發,全村的對蝦養殖戶陸續改變了養殖模式。據介紹, 2010年,整個華南地區對蝦養殖遭受病害威脅,發病率和排塘率在50%以上,一時間,坊間談蝦色變,不過從對蝦病害大規模爆發開始,舊縣村轉變了養殖模式,之后連年保持穩定的成功率。
而彼時,粵海旗下子公司海榮飼料開始進軍淡水魚料市場,粵西羅非魚料成為其重點。而當時粵海在舊縣村的蝦料擁有不小的市場份額,之后海榮飼料團隊結合行業現狀和舊縣村的養殖情況,從養殖模式上對舊縣村主要做了兩點改變——其一,從精養對蝦模式到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混養模式;其二,降低養殖密度。最初,有養戶認為魚蝦混養的產量低,賺錢少。但是彭錦春卻有不同的看法,“混養最大的好處就是穩產穩收。”越來越多舊縣村的養殖戶接受了魚蝦混養的養殖模式,據介紹,新模式推廣開來之后,每年超過9成的村民都賺了錢,生活也自然好起來了。
舊縣村南美白對蝦和羅非魚混養擁有自己的特點。養殖模式為:羅非魚苗800-1000尾/畝,對蝦苗4-5萬尾/畝,先投放魚苗一個月后開始投放蝦苗。病害問題依舊被認為是現在養殖過程里最大的威脅,而土塘養殖可以通過魚蝦混養模式來做好生物防控。更重要的是,在湛江沿海這種天氣多變的地方,天氣突變時能維持相對的穩定。
彭錦春說,混養能夠成功還要感謝湛江海榮團隊在當地推廣魚蝦混養飼料投喂的新方法,這樣一來魚蝦混養模式下水體中生物種群更多元化、物質循環更順暢、水質更穩定。羅非魚可吞食病蝦、弱蝦、池底殘餌和蝦排泄物,使水質保持較好。“特別是后來海榮羅非魚料品質升級,魚蝦混養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彭康壯說,在魚蝦混養過程中,投喂合適的飼料有利于保持養殖前期的水質穩定,減少調水產品和藥物的使用。尤其在土塘養殖里,池塘底泥對水質的影響很大,而綠色環保的新型高效飼料有利于池塘環境的維護。
千年文化村邁向“粵海致富村”
作為當地成功的養殖戶和經銷商,彭洪華是全村的信息交流中轉站。舊縣村民經常到彭洪華塘頭交流取經,彭洪華在介紹成功經驗的時候,往往都會提到飼料的重要性,尤其是他常常會提到自己使用多年的海榮飼料。他認為,養殖模式改變之后,混養模式對飼料有了新的要求。
“魚蝦混養最需要耐水性好、性價比低、營養利用率高的飼料。”事實上, 彭康壯也是從彭洪華處得知海榮品牌的,當時海榮正在推廣高檔羅非魚料,尤其推薦土塘低密度、混養模式區域使用。“飼料氣味更加腥香,誘食性強,保護腸道,耐水時間足,減少養殖過程中飼料的浪費,保護水質。”對飼料特點爛熟于心的彭洪華告訴記者,他已經銷粵海飼料20年,也是一位擁有多年養殖經驗的養殖戶。選擇經銷什么產品他都會首先在自己的池塘嘗試效果,效果不錯才會介紹給客戶,同時他根據自己多年養殖經驗對客戶進行塘頭技術服務。
在整體養蝦困難的環境下,彭洪華(左三)的飼料年銷量仍然超過1000噸。
作為經銷商,彭洪華不僅是把優質的飼料推薦給養殖戶,而且還把自己的2000畝池塘,以合適的價格租給村民,希望大家共同靠養殖致富,建立自己的商業生態圈。在整體養蝦困難的環境下,彭洪華的飼料年銷量仍然超過1000噸,他本人獲得過粵海頒發的“年度優秀客戶一等獎”。
“客戶能賺錢,我的生意才好做。”經商多年的彭洪華深刻理解以客戶價值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他表示,你覺得我們拉料的時候真的很關注一包飼料的品牌是什么?生產飼料的廠家規模大不大?實際上,我們只想知道買了飼料,品質如何,后期的服務能不能跟得上,養殖過程里的問題能不能得到解決,蝦好不好養。
彭洪華說,粵海飼料質量不僅穩定,而且接地氣,不像其他企業的人海戰術。粵海的業務員、技術員都是直接到塘頭做我們養殖戶最需要服務,就連集團的配方師都走到生產一線,走到我們的養殖戶的塘頭,“不到一線去驗證成果,一切都是紙上談兵。”彭洪華覺得,養殖戶想要的應該是這樣的服務。
而在舊縣村,粵海飼料不僅產品質量穩定,而且講究人情,重視客戶價值。去年10月,臺風“彩虹”襲擊湛江,湖光鎮風力超過17級,舊縣村受災嚴重。見此狀況,海榮業務人員第一時間奔赴一線,盡己所能協助養戶恢復養殖生產工作,檢查魚蝦攝食情況,提供災后應激預防建議,最大程度的挽回養殖戶的損失,與養殖戶和經銷商共同度過難關。
客戶成功是粵海的營銷標準,這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落實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實際行動中。今年粵海的營銷要進一步升級,提出建設“百鎮千村”創富工程,加強業務人員和經銷商的合作,下到養殖一線為養殖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像舊縣村這樣粵海飼料占有率過半的村級市場是打造“粵海村”不錯的樣板。彭洪華了解情況后,積極響應粵海的號召。而在與村委交流后,村干部也都一致支持“粵海村”的評選工作,他們認為這將會推動當地養殖事業進一步發展,為養殖戶創造更多財富。
在對蝦病害滿目瘡痍的今天,舊縣村卻結合自身模式走出養蝦困境,不僅僅是改變了村民的命運,也改變了這個文化古村的精神面貌。雖然作為湖光鎮遠近聞名的古村落,舊縣村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但是長期以來這一優勢卻并沒有在舊縣村的村容建設上體現出來。如今全村經濟收入提高了,村委聯合村民修復古建筑、還原古風貌。現在在舊縣村有一條整齊的青石板巷道,古巷兩側現存整修過的明、清時期高大的古屋,雖飽經滄桑,卻風韻依然,相傳古縣衙原就設在這條巷里。
寶典君說
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飼料在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承擔了與眾不同的角色。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自己的客戶,獲得更大的利益,實現長久的發展。 本次專題通過記錄一個個粵海村的變遷和成長,意圖反映出粵海飼料為眾多農戶和養殖行業提供的價值精髓,并以此折射出現代飼料行業,在推動農產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