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產圈內,大家對光伏的認識可能只是限于通威集團的漁光一體化模式,實際上,在“光伏+農業”領域還有一家巨無霸公司,他就是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昌盛日電”)。在“光伏+農業”深耕多年后,這家公司開始涉足水產養殖。
12月6日,在“第六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大會暨2016新能源發展高峰論壇”上,昌盛日電憑借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優異成績及突出貢獻,榮獲“2016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自主創新獎”、“2016年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兩項殊榮,這已經是昌盛日電連續兩年入選。
目前,該公司在全國20余省市落地、已布局建設百余個千畝級以上光伏農業園區、全國農業園區占地面積超過5萬畝。不僅僅如此,還建設了國內首個農業創客空間-青島農業創客空間,通過打造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創新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投融資服務平臺、智力人才支撐平臺、孵化器綜合服務平臺等十二大創業服務平臺,為入駐空間的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種植能手及農業合作社等創客,提供一整套專業服務并助其發展。
對于昌盛日電來說,從光伏行業跨界到水產,時間并不太長,盡管在“光伏+農業”有著獨到的理解和實踐經驗,但水產養殖有著自身的復雜性,那他又是如何使水產養殖業發光又發熱的呢?為此,《水產前沿》雜志專訪了青島華盛現代農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海玉。
青島華盛現代農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海玉
水產前沿:昌盛日電是什么時候開始涉足水產養殖業的?
王海玉: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所遇到的難題,昌盛日電積極探索創新,2011年,在全國首創“光伏農業”發展模式,“用工業的方式發展現代農業”,以光伏科技大棚為基礎,通過園區化、平臺化運作,形成光伏現代農業綜合體,帶動當地深加工、倉儲、物流等配套產業鏈全面發展,目前已布局建設百余個千畝級以上光伏農業園區。水產養殖業也是“光伏+”的一個方向,所以當我們在種植業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涉足水產也是水到渠成的,2014年開始,我們正式運作“光伏+漁業”項目,目前第一個涉及水產項目的山東濱州基地已投入運營,希望通過光伏與漁業設施化相結合,對“光伏+”模式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水產前沿:從“光伏農業”進軍“光伏漁業”你們的優勢是什么?
王海玉:首先是在光伏農業領域多年積累的豐厚的園區運營能力。全國百余個千畝級以上園區的成功運營經驗,可以直接復制到光伏漁業園區的運營上。并且我們的園區可以成功實現三產聯動,每個園區都會結合當地旅游特色,建設觀光休閑區,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
其次就是平臺。我們的思維不是按照“公司”的思維的去做,而是按照平臺化的思維去做的,平臺做起來以后,自然會有人來找平臺發揮,只要體制好,平臺好,各種資源都可在平臺上集聚。我們的農業創客空間可以為創客提供12大創業服務平臺,例如,通過投融資平臺可以很好的解決農業企業發展中的融資瓶頸問題。
打個比方,你有一個很好的創意,例如你想在北方做蝦苗培育或工廠化養殖,但是沒有場地,那你就可以選擇進駐我們的平臺;或者你想做工廠化養殖,有技術,但是苦于沒有資金建立大棚,那就也可以選擇成為創客,進駐我們的平臺享受資金、政策、互聯網、物聯網、電商平臺、物流、渠道等一系列創業所需的各種服務。
目前入駐創客空間的企業主要有花卉、苗木、茶葉、食用菌、特種蔬菜種植、特種養殖等多個細分領域,截至目前,已成功孵化47家小微企業和創客項目,為其中11家入孵企業進行了總額超過2800萬元的種子輪投資,并輔導2家企業獲得超過1100萬元的外部融資。
濱州基地內景
水產前沿:能否為我們舉一些成功的例子?
王海玉:比較有名的就是“北茶老徐”的項目,其負責人徐召學在2001年大學畢業后便一直在茶企從事茶葉的技術研發,多年的從業經驗讓他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2012年,他開始入駐昌盛光伏農業產業園做茶葉項目的試驗。依托產業園提供的現代化光伏科技大棚,他的茶葉兩年就達到了可以采摘的標準,讓北方消費者也能喝上家門口的茶葉,如今,老徐的茶園已達11個園區3000多畝,在即墨有500多畝,其他茶園遍布天津、石家莊、長春、呼和浩特、銀川等多個北方城市,這些園區依托的都是昌盛日電遍布全國的光伏農業園區。
一個現代化的農業大棚投入動輒需要幾十萬元,創業者如果不依托創客空間這樣的平臺,創業成本會陡增、風險巨大,而我們的平臺為農業創客提供土地、資金、政策、流通、培訓等一系列創業所需的資源,創業起來會更事半功倍。
利用光伏農業基地,北方也可以種上香蕉
水產前沿: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濱州光伏漁業項目。
王海玉:濱州項目作為我們“光伏漁業”領域的第一個項目,總占地1500畝,沿用了我們之前光伏農業領域的成功經驗,通過建設光伏科技大棚,棚頂發電,棚下水產養殖,以光伏漁業設施大棚為載體,建設劃分為5大區域:融合蓄水區、休閑體驗區、核心展示區、生態養殖區、生物凈化區。通過幾個區域的合理搭配,集現代漁業科技示范、體驗式休閑漁業、精致型漁業全產業鏈、智慧設施漁業于一體,旨在打造國內首家以“漁光一體、漁菜共生、生態修復”為主題理念的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項目引進多個領先技術,如智能集魚技術、底部排污技術、復合增氧技術、智能投喂技術、水源修復技術、物聯網監控、物質循環再生技術、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等實現了現代漁業養殖、休閑漁業觀光及循環漁業發展。并且借助我們豐富的創客資源,規劃打造中國首家專業漁業小微企業上市孵化器,借助資本驅動平臺,提供資金解決方案,并提供漁業專業技術。
水產前沿:未來在水產領域還有哪些規劃?
王海玉:濱州基地是我們第一個在水產領域的嘗試,以后我們還會在南方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去嫁接光伏產業,使光伏與漁業聯動起來,F在我們也在往西部走,在西部推廣集裝箱循環水養殖,因為西部的水資源不足,但是太陽能資源豐富,兩者可以有機地結合在起來。
工廠化養殖耗能是一個關鍵,通過光伏與水產的結合,能有效降低養殖成本。另外,光伏產業風險比較低,水產養殖風險比較高,利潤也比較高,兩者可以有機互補,降低了整體的運營風險。目前濱州基地已經有蝦賣了,量不是很大,預計春節前銷售完畢。我們設計的產能是每平方產5公斤蝦左右,相較于產量,我們更關注蝦的品質這一塊,精選蝦的品種、口感要提上去,最終的目標就是實現品質化與量產化,365天都有蝦上市。
水產前沿:水產品的銷售也是一個大問題,你們有什么解決方案?
王海玉:我們已經有套非常成熟的銷售體系了,農品可以通過我們的農業銷售平臺進行銷售,都按照高標準包裝配送,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現在我們每天農產品配送就達到8000-10000噸。我們也會做國外的訂單化生產,這樣我們就不用擔心養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而且價格是鎖定的。
現在我們又規劃第三個模式,與社區合作,去中間化,砍掉所有的中間環節,農產品直接進入社區、酒店,有些高端的產品則直接進入家庭?梢哉f,平臺建立起來后,農業領域的很多詬病都可以迎刃而解。
入駐創客空間的企業
水產前沿: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如何解決品質的問題,特別是食品安全的問題?
王海玉:為什么食品安全問題多數出在小企業,因為標準低。我們不一樣,由于定位的標準高,如果食品安全出了問題,源頭是可以追溯的,因為平臺就擺在這里,如果想要進入這個平臺,就要符合我們的標準,這就倒逼了我們的生產者嚴格把控生產環節。
同時,從產地、運輸、到倉儲、再到配送,都由我們的平臺完成,我們只是把不同的環節分由不同的實體公司運作?偟膩碚f就是產品符合標準規范,包銷解決銷售問題,特別是近幾年水產價格很不穩定,養殖戶甚至出現虧損的情況,這個模式就很好地解決產銷的問題。
形成平臺的優勢體現在集中、靈動,例如在水產板塊,將飼料、種苗,動保,機械等環節都集中一個平臺上,利用各方的資源將各個環節打通,能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其實,現在歐洲的農業也有這個趨勢,把相關的產業都集中在一個區域里邊,打造成產業集群,對于突發問題能快速反應、快速聯動,改變以前散亂差的局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