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科研團隊“十三五”發展進程研討會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五樓會議室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院士作了題為《我國“十三五”漁業科技發展規劃》的主題報告,各研究團隊匯報了近幾年的科研進展、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麥康森院士對各團隊的建設發展進行了點評指導。
1月16日,水產學院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五樓會議室舉行研究團隊“十三五”發展進程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出席并作了主題報告和點評,水產學院全體教職工參加了研討會。
麥康森院士做匯報
會議伊始,麥康森院士作了題為《我國“十三五”漁業科技發展規劃》的主題報告。他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水產遺傳育種、水產養殖、水產病害、營養與飼料等領域取得了大量的優秀成果。但是,依然存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研發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有待提升、科研創新平臺支撐力度不足等問題。他展望了新時期重大的研究領域,指出應當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面向種業、養殖、加工等推動產業升級和新模式構建,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和綠色發展理念、遵循科技規律、協同創新進一步提升漁業科技發展水平。
羅智做匯報
徐鎮做匯報
李大鵬做匯報
劉春生做匯報
何珊做匯報
接著,5個科研團隊進行了匯報。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羅智教授領銜的團隊聚焦“魚類脂質代謝”方向,成功地從魚類自身基因和外界環境因子等方面闡述了魚類脂肪肝的形成機理,將進一步對脂類代謝關鍵基因進行挖掘和解析;“鱖魚飼料與育種”研究團隊通過多年努力,已成功培育飼料利用率高、生長快的鱖魚新品系,并深入研究了鱖魚人工飼料馴化及營養代謝機理,為全面推廣鱖魚人工飼料養殖,提供了思路。“青年千人計劃”專家徐鎮教授帶領團隊發現了魚類皮膚、鰓等組織中免疫球蛋白IgT在抵抗寄生蟲等病原感染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擬將該項研究進一步深化;魚類環境生理與健康養殖團隊李大鵬教授講述了團隊運用生物浮床、生態溝渠、底質化改良、降氮減磷精準投喂等技術改善養殖水環境,增加池塘穩定性,減少病害發生,提高魚類生長性能和魚肉品質的養殖模式,并計劃后期對該模式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擴大推廣應用范圍,促進綠色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劉春生研究員介紹了水毒理與環境健康團隊開展的大量的水環境毒理學研究,將繼續深入研究水環境污染物對水生動物生理代謝的影響。
會議現場
麥康森院士在發言中首先回顧了五年來自己見證的水產學院青年教師從迷茫到明確定位,并不斷努力鉆研,不斷進步地成長歷程,對各團隊取得的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各團隊未來的發展給予鼓勵。他希望學院青年才俊圍繞團隊“抱團取暖”,凝練方向、明確定位、錯位發展、形成特色,早日取得新的突破。
王衛民總結發言
張韶東做總結發言
水產學院院長王衛民教授對各個研究團隊“十三五”期間的研究規劃提出建議,期望大家可以把握住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的機遇,確定好準確地研究方向和內容。水產學院黨委書記張韶東指出麥康森院士的報告開拓了新的視野,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出了新的契機。要求各位教師保持低調,以平和的心態,沉著穩重地開展研究,要常懷憂患,以發現不足,保持清醒,整合好團隊的研究進度,立足于生產實踐,開展好基礎和基礎應用研究。
據悉,近年來水產學院高度重視青年教師成長發展,已連續多年舉行青年教師發展論壇。本次研討會是在經年打造青年教師發展平臺的基礎上,推出的團隊建設發展新平臺,旨在進一步打造創新團隊,匯聚力量,凝練方向,形成特色鮮明、交叉融合、錯位發展的良性格局。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