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高郵湖邊的“王鮮記”農莊,筆者一行最大的感覺是驚艷,整齊劃一的池塘、精致優雅的辦公樓,完全顛覆了之前對傳統漁民的定義,農莊的主人高郵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副會長王俊是個戴著眼鏡的中年男人,說話不緊不慢,時不時還不忘幽默一下,說起他一路走來和水產的情緣仿佛只是在述說家長理短,波瀾不驚,絲毫看不出他就是這3000畝農莊的主人。
“王鮮記”先祖王氏早在清末民初,就靠“跑鮮”起家,至今為止已是第四代。所謂“跑鮮”就是舊時漁人拉網捕魚,多停靠碼頭上岸交易,市井商販販賣魚鮮的人挑著扁擔都到碼頭收購,為保貨品新鮮,商販需健步如飛,急奔于市井兜售,故稱“跑鮮”。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艷陽高照,跑鮮人都披星戴月、不避寒暑,出風入雨去收魚,掙回微薄利潤養家糊口,十分辛苦。
王總今年54歲,32年前就用一部嘉陵摩托車后面扛兩個箱子,從揚州開到泰州里下河河口的碼頭批發白鯽,1.2元/斤一次裝200斤,開兩個小時回到揚州,再以2.5元/斤賣出去,一個兩回可以掙200多元錢。那個時間單位的工資才50多元,可以說“跑鮮”讓王總的日子很滋潤,當時沒多少人這么做,那個時候這種思維方式是非常超前的。“但是如果把那時的思維放到現在又不行了,時代發展了,行業規則也發生變化了,你要跟得上時代才行”,王總說。憑著敏銳的商業意識,他的“跑鮮”生意越做越大,位于揚州運河路的“王鮮記”水產批發交易市場,已成為蘇北最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和自檢中心的全產業鏈,農業示范企業,企業現有員工500余人,年產水產品5000噸,年交易水產品5萬噸左右,是高郵湖水域最大的水產品產、供、銷一條龍企業。
這么多年王總一直和水產打著交道,13年前,他在揚州與人合伙開了一家大閘蟹專賣店,時常聽人說養蟹比較簡單,于是動心了,6年前投資了這個農莊。因為聽說養蟹很簡單,所以第一年和第二年都是委托別人管理,結果第一年投資600畝蟹池,到年底一結賬傻眼了,虧損200萬元,第二年投資1200畝蟹池,到年底又虧損300萬元,虧錢的比例到是越來越小了,但就是兩年下來沒看到賺錢。對此,王總開始反思,他6年前進入這個行業時正好是大閘蟹行業面臨洗牌的階段,土地和人工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以前拿地是600元/畝,而自己拿下來是1000元/畝,傭工之前才9000元/年,現在是33000元/年。雖然土地的成本變化不大,但是人工成本上升很快,還有包括飼料等生產成本也上漲了許多。因此以前的老觀念是畝產70斤大閘蟹已經很好了,那時放扣蟹才300——400只/畝,最高也就500只/畝,當時養到80——90斤/畝就不虧本了。但是現在不同了,再這樣搞還會繼續虧下去,必須順應時代、改變傳統理念才行。然進入了這個行業就不輕易認輸,于是他決定親自出馬,第3年索性將3000畝蟹池全部拿下來,好好地養一回蟹。真正進入這個行業后,才發現越做越喜歡,規模越做越大,逐漸把重心從批發市場轉到了農莊。
王總的蟹池主要采用河蟹和小龍蝦混養模式,去年在河蟹養殖普遍減產的情況下,小龍蝦的養殖情況卻很好,3000畝蟹池取得小龍蝦平均畝產250斤、河蟹平均畝產140多斤的成績,小龍蝦最高單產650斤。小龍蝦是塘里自生,只要清塘不用敵百蟲和菊酯類藥物,小龍蝦是越清塘、曬塘,數量就越多,但是如果年底不干塘,3年以后就沒有多少數量了。扣蟹自己培育,以前拿苗是800元/斤,后來為了降低成本改成自己育苗,公蟹挑選5兩的、母蟹3.5兩,在如東培育大眼幼體,再拿回來培育扣蟹。今年協會要求苗種本地化,身為協會副會長王總的農莊多育了200畝扣蟹,今年河蟹育苗減產,但是王總的扣蟹畝產350斤以上沒有問題,每天出苗4000——5000斤,產量一下多出來八九萬斤,一開始還怕賣不掉,結果微信上一推,加上朋友介紹,一下全賣出去了。不過王總認為扣蟹好賣并不是一件好事,好賣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減產,只要減產一定是品質有問題,潛在的就是養殖的風險;二是進來養殖的人多了,從某種程度上講養蟹業也是個圍城,有的要出去、有的要進來。虧本的人一般不會告訴你是因為虧本才轉讓蟹塘的,往往會說要擴大規模。而一些別的行業賺錢的人這幾年錢不好賺了,聽說養蟹好就來養蟹,王總自嘲自己當初也是這樣被忽悠進來的,這并不是一件好事。到這個年紀就有了感悟,一個行業做到十年以上才可以稱為專家,作為專家都活不下去,那別人進來怎么活得下去呢。
王總認為,小龍蝦和河蟹混養要想產量高對管理的要求很高,小龍蝦和河蟹生活習性相近,但在生長上有個時間差,因此混養是可行的,撇開常規的管理不談,最難之處在于對小龍蝦的種群未知,因為是塘里自育,所以就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小龍蝦,投餌要特別細心才行,要讓小龍蝦吃飽,才能獲得高產,還要不讓小龍蝦把水草破壞掉。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王總去年有個塘畝產80斤河蟹、650斤小龍蝦,水草一直很好,但是工人很辛苦,一天喂食3次,3個小時就檢查一次食臺。
養得好還要賣得好,王總的小龍蝦和河蟹都由自己定點供應,規格大、毛利很高的就直接活銷,規格小的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廠,加工成麻辣小龍蝦、香辣蟹,延長銷售周期,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王總現在自己有微信群,微信好友18000人,公眾號粉絲兩萬多人,幾十萬斤河蟹銷路不愁。對于銷售王總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去年中秋節特別早,好多人是趕在9月8日開始賣蟹,想圖個好價錢,但是“王鮮記”不賣蟹,因為那時也不能賣,蟹的品質達不到要求,后來時間定在國慶節前的9月28號開始賣蟹,一個多月就把中秋少賣的掙回來了。王總說:你信我就等我、不信我就算,實際上我們這樣做是做對了,后來客戶給我們的反饋是明年你們家不賣蟹我們就不吃,因為你們家不騙人,前面吃的蟹一塌糊涂。
雖然王總開玩笑說自己養蟹是被忽悠進來的,但是對品質的追求也許是促使他到高郵湖邊建立生態農莊、養殖大閘蟹的重要因素。外部的環境是國家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了。作為從事水產銷售的人,對食品安全的最根本體會就是銷售出去的水產有些不能確保它的安全性。只有自己到生產第一線來養殖、自己捕撈,才能確保給百姓吃的水產品是安全的,不但要會賣蟹,還一定要賣自己養殖的蟹,只有這樣知根知底的水產品,才能理直氣壯、毫無忐忑地銷售給顧客。所以當筆者談到“洗澡蟹”的問題時,王總很堅定地說,如果十年前有的話,那么現在肯定沒有,高郵湖作為國家地理商標,對品質的要求很嚴格,而“王鮮記”高郵湖大閘蟹,去年3母4公最高時賣120元/只。他們從扣蟹培育開始就注重品質的養成,9月到12月都喂冰鮮魚,成蟹養殖過程中兩殼之前喂品牌配合飼料,兩殼后全部投喂冰鮮魚,成蟹紅膏率達到85%。
總結自己的成功,王總用的是興趣和尊嚴兩個詞,因為對農業越做越有興趣,所以自己辛苦點、少睡點覺也從沒覺得苦,心里踏實了,就不要求人,人活得就有尊嚴。能把興趣做成事業而且獲得成功的人是幸運的,但是這樣的幸運也絕非偶然,我覺得用另外兩個詞來形容王總可能更合適,那就是勤勞和悟性。凡是到過農莊的人都會發現王總大多數時間都在蟹池上,觀察池塘的變化,分析原因,不斷嘗試、改進技術方案。王總說,比如水草,要想拿畝產600斤的產量,輪葉黑藻、苦草、黃絲草都不行,要有伊樂藻才可以,但是光有伊樂藻也不行,因為蟹的規格不大,三殼以前都差不多,三殼后伊樂藻進入休眠期,起的作用就不大了,這時想要蟹規格大要配合種植輪葉黑藻、黃絲草、苦草。今年王總拿出800畝專區種植輪葉黑藻,目的是保大規格蟹的數量。還有比如蟹池的棲息環境,王總發現,蟹池里拐角多蟹的產量一般會高一點,因為蟹不像魚那樣在水里游來游去,而是喜歡占地,占地的同時也減少了打斗,因此他今年拿出一些池隔成“井”字進行對比試驗,以求在蟹的產量上尋求突破。
32年來王總始終沒離開水產行業,從“跑鮮”到建立自己的批發市場、從開專賣店到自己養蟹,經歷了兩次華麗轉身后如今的王總早已是風輕云淡。擇一方終老、高郵湖正好,正如王總的夫人所言:我們是換個地方,幸福生活,絕對不是去受罪。我們要建漂亮的房子,要在道路兩側種植高大的柿子樹,在蟹塘周圍種滿開著紅花的石榴樹,只待秋天,果實掛滿枝頭時,能讓每個到農莊的人帶著果籃回家,我要把農莊變成花園、變成溫馨的家。如今,他們做到了。
結束采訪時已是夕陽西下、華燈初上,高郵湖的晚霞印紅了天邊,落日的余暉也把清澈的池面渲染成了金燦燦的桔黃色,我們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門,希望這美景能夠留得更久一點,也希望王總的蟹池能夠像此時此刻一樣“金玉滿塘”。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