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的總市值此前多數時候僅為海大集團的一半左右。
8月7日下午2:22分,通威股份的總市值以微弱優勢首次超過海大集團,東方財富網的實時數據顯示,當時通威股份的總市值約為284.55億元(股價7.33元,總股本為38.82億),海大集團的總市值約為284.31億元(股價18.04元,總股本為15.76億),僅相差0.24億元。據筆者了解,通威股份的總市值歷來在100億-200億之間,多數時候僅為海大集團的一半左右。但自從2016年通過兩次資本運作將通威集團旗下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以及合肥通威注入上市公司,構建了“多晶硅-電池片-光伏電站”的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布局,形成了“光伏+飼料”雙業務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后,其總市值開始步入200億級別行列,與海大集團的差距越來越小。
前些天,筆者對海大集團和通威股份兩家企業的業務結構進行了梳理,發現兩家企業在近期的投資意向各有側重,如海大集團熱衷于投資養豬項目及發展禽料業務,而通威股份則側重于發展光伏產業及“漁光一體”項目——這是兩家企業最大的區別。作為上市企業,其發展與面臨的政策、環境密切相關。因此,通威股份的總市值能首超海大集團,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各自發力的方向所面臨的政策、環境有所不同。
首先來看畜禽行業。告別2016年的“金豬年”后,很多機構及業內人士都預估2017年再不濟也是“銀豬年”,結果半年多走過來,從“9元時代”一路跌到“6元時代”。禽類價格也同樣出現下滑。作為畜禽養殖行業風向標的溫氏股份于7月13日發布的2017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受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及H7N9(養禽行業)事件影響,商品肉豬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9.90%,商品肉雞銷售價格同比下降30.19%,溫氏股份的凈利潤也因此預計同比縮水近3/4,市值在兩天內大跌15%,險跌出千億元俱樂部。可見,今年的畜禽養殖股可能并不像去年一樣受資本市場青睞。
而光伏產業的形勢相對利好。根據光伏行業協會數據,2017年上半年全國新增裝機24.40GW,同比增長9%(其中分布式7.11GW,同比增長2.9倍),對多晶硅的需求旺盛。國家能源局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指導意見,光伏2017-2020年計劃累計新增54.5GW,且每年安排領跑基地項目8GW;結合不限規模的分布式、村級扶貧、輸電通道配套項目與特殊地區項目,國內2018-2020年有望年均新增超過30GW。
在這場新能源市場爭奪中,作為國內多晶硅料龍頭企業之一的通威股份優勢明顯。據安信證券介紹,目前通威股份的多晶硅生產成本優勢顯著,公司全資子公司永祥股份隨著上半年技改項目的竣工,多晶硅產能達到2萬噸,生產成本預計降至5.4萬元/噸,遠低于行業7萬元/噸的平均成本。電池片方面,華泰證券稱通威股份依靠布局高效電池片產能、降低非硅成本以及規模化生產已經成為業內獨立電池片供應商中盈利能力最佳的企業。在臺企普遍進入負毛利率的背景下,公司產品毛利率預計仍維持在15%左右。
不過,通威股份總市值領先的勢頭并沒有維持,8月7日收盤時,通威股份的總市值為279.9億元,而海大集團有284.5億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