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圈地競賽”正在江蘇開展,參與者有通威、海大、天邦等飼料企業,這些企業對連片的塘口進行承包,多者如通威,坊間傳言到今年已拿了10萬畝左右的水面;而有大規劃者如海大,擬未來3年內拿到30萬-50萬畝水面。
飼料企業紛紛“圈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調查了解后,筆者發現企業對承包塘口的初衷、方式都有所不同,甚至有業者對此表達了擔憂。
圈地背后的動力
現狀來看,通威、天邦將“圈地”作為企業戰略在推進。其中通威股份是因為打造“漁光一體”新商業模式,需要大面積的連片魚塘來落地實施,前期則是建設現代漁業產業園,將所承包的塘口外包給養殖戶,養殖戶入駐進來后,能享受便捷的配套服務和資源,且按照通威設計的模式去做,能獲得比過去按照傳統模式來養有更高的回報。這也是“圈地”企業吸引養殖戶的一套相對通用的邏輯。
對于坊間傳言已拿10萬畝水面,通威股份副總裁兼華東戰區總裁王尚文并沒有直接回應,而是表明拿塘口的核心思想是打造魚品牌。“過去做魚品牌不太做得好,是因為魚來自不同的地方,對養殖過程沒辦法全程監管。現在進行園區式的管理,可以讓產品更加可控,我們是圍繞這個目的才參與養殖環節。”王尚文說。
天邦則是想打造產業鏈,從而進入到養殖終端。據知情人透露,天邦在5年前拿了近2萬畝水面,但運作得不是很成功,不過未來2-3年還是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至10萬畝,“只要連片的合適的塘口都要拿”。與通威的操作模式不同,天邦是自己參與養殖。
海大涉足“圈地”,據了解主要是競爭所需,“競爭廠家通過圈塘口,把你的客戶變成他自己的客戶,進而影響和控制飼料市場。所以我們把塘口拿過來,這事做了不一定有優勢,但不做劣勢很明顯。”海大相關負責人稱。目前,海大在江蘇拿地屬于片區試點,但得到了集團總部的許可及支持,其操作模式與通威一樣,也是將連片塘口承包下來后轉包給養殖戶。據悉,今年計劃拿3萬畝水面,未來3年內拿30萬-50萬畝。
此外,江蘇天參從2006年涉及養殖,公司總經理陳德永曾表示其目的是為了對比、驗證市場上同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化,以及探索成功的養殖模式。目前有3.4萬畝的養殖水面,為公司自營。
澳華集團華東區總經理張偉也透露想先拿幾千畝水面試點規模化養殖。“從未來趨勢來看,環保、健康等是水產養殖升級的方向,幾十畝養殖規模的散戶沒實力、沒條件去進行水處理,但成百上千畝的規模養殖企業可以。所以我們拿地是想做先進養殖模式的引導。”
圈地容易經營難
盡管飼料企業出于各類目的涉足養殖環節,但不可否認“圈地”能穩定市場并帶動飼料的銷量。按現在的養殖情況,10萬畝水面大致可以投喂15萬噸飼料,這是穩定而相對可控的銷量,也是對飼料企業最為直接的誘惑。
我們能看到,連片的塘口因飼料企業參與競標而變得炙手可熱,個體戶顯然難敵資金實力雄厚的飼料企業,尤其是上市企業。而飼料企業的介入,也讓塘租水漲船高,其承包下來的魚塘塘租基本上都會高于市面的平均水平。但飼料企業在外包時,為吸引養殖戶又大多會以原價甚至降價的方式轉租出去,這會是虧本的買賣嗎?
肯定不是,飼料企業一般會要求承租的養殖戶只能投喂公司的飼料,但養殖戶對飼料品牌的選擇難免有些偏向,因此今年市場上甚至發生飼料廠為了讓養殖戶使用公司的飼料而傷人的事件。頗受爭議的還有,有業者擔憂稱,過去養殖戶使用什么飼料是自由的,養殖效果也能有所對比,如果固定只能使用某一家的飼料,相當于變得不透明,較難評判飼料效果的好壞,對養殖戶而言并非是件好事。
目前而言,我們還很難判斷這場“圈地競賽”會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最終又會呈現什么樣的結果,但相信飼料企業“圈地”容易,而如何經營好以及規避行情波動帶來的風險,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同時,也需要飼料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