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資銀行Rabobank在其四年一度的全球海產品銷售圖中指出,隨著中國三文魚和貝類的進口量的不斷增加,中國或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海產品進口國。
Rabobank提供的數據表明,中國出口海產品的數額比競爭對手挪威高出約100億美元。在過去五年中,中國的海產品進口數額增長了約30億美元。
進口優質海產品成為國內消費者首選
“目前非洲豬瘟蔓延至中國的豬肉市場,間接導致海產品消費量增加,”首席作者Beyhan de Jong寫道。“與此同時,由于中國購買力的提升和本地生產的食品安全問題日漸暴露,對進口產品,特別是優質海產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這家全球投資銀行指出,由于本地供應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海產品需求,中國的進口市場價值迅速增長,總額略低于150億美元。這使得中國進口總額有望在未來幾年內超越日本。
距美國和歐盟進口量仍相去甚遠
盡管如此,中國仍將遠遠落后于歐盟和美國。據Rabobank估計,歐盟和美國在2017年的海產品進口總額分別為約270億美元和230億美元。
智利鮭魚是中國的進口量增長最快的海產品之一,其進口量自Rabobank于2015年公布的最新一張銷售圖以來已翻了一番。
Rabobank指出,中國還從秘魯進口了大量的魚粉和魚油,用于其龐大的水產養殖業。隨著魚粉和魚油價格的上漲,自2013年以來貿易流量價值也出現了相應的增長。
總體而言,Rabobank估計,自2002年以來中國進出口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分別為8.9%和10.3%。
三文魚和貝類海產價格上漲;白魚類貿易量領先
該荷蘭銀行的報告還指出,在整個行業,貿易額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貿易量的增長速度,而貿易量的增長速度即便有所增長,也略顯緩慢。據Rabobank稱,盡管自2013年以來,中國和挪威各自的海產品出口額均增加了約20億美元,但出口量增幅相對較小。
據該行預計,在整個行業內,2012年至2017年間全球海產品貿易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使目前全球海產品貿易總額達到1530億美元。這一數值增長主要受到貝類海產和三文魚價格上漲的推動,但就貿易量而言,白魚類仍屬貿易量最大的海產品。
報告指出,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由于近年來貿易流量的變化導致白魚數量減少,其他國家已成功介入以滿足需求。
“這類[白魚]貿易流量的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國從俄羅斯轉口加工過的白魚,”De Jong寫道。“與2013年相比,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白魚(主要是羅非魚)下降了33%。然而,越南通過提高向美國的出口量(主要是鯰魚),填補了這一缺口。”
養殖代替野生捕撈
該圖還指出,近期全球海產品貿易量之所以增長,主要得益于養殖,而非野生捕撈,這一趨勢在不久的未來仍會持續下去。據該行估計,到2020年,全球養殖產量將超過基本上停滯不前的野生捕撈量。
然而,盡管交易物種可能未曾改變,但貿易流量本身卻愈發不穩定。
De Jong寫道:“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目前幾個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關系面臨不確定性(如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世界各地水產養殖行業的科技日新月異(如陸地和海上農場),以及動物蛋白領域出現的生物挑戰(如非洲豬瘟),未來幾年海產品貿易動態和路線或可發生改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