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印度合并多家國有銀行后,養蝦業評級下降,銀行催收還款,蝦企貸款難度增加,短期資金鏈格外緊張。
作者/ Matt Craze
編譯/ 胡路怡
對于印度出口商來說,2020年注定是艱難的一年。數月以來,印度的非銀行金融公司(NBFCs)出現一連串借貸危機,這些公司通常不如傳統銀行那般規范,但卻是許多印度蝦類出口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
彭博社報道,印度不良貸款額度超過了1,300億美元關口,如果非銀行金融公司的問題持續惡化,主流銀行必然加速收緊放貸,甚至出現違約,導致更嚴重的經濟危機。
2019年第四季度,印度總理莫迪下令整合多家大型國有銀行,對各個產業進行重新評估,水產養殖業也不例外。但是,負責產業評估的銀行經理團隊換了一撥新人,印度蝦產業并沒有給他們留下良好印象,在他們眼中,養蝦業是一個財務壓力巨大、病害猖獗、養殖模式落后、前景黯淡的行業。
銀行依舊是那家銀行,但人脈不再是以前的人脈。印度出口商不得不開始重建信貸關系,找尋新的貸款,花費時間和財力去說服那些對水產行業毫無同情心、甚至根本不懂養蝦業的銀行經理。
“整個國家的銀行都變得很保守,不敢輕易向水產行業貸款。所有加工廠和養殖戶都受到了影響。我們自己也身處財務困境。”某印度企業高管告訴UCN。
某印度白蝦加工廠(圖:Undercurrent News)
另一位消息人士稱,因為游戲規則變了,很多蝦類出口商必須在年底前償還周轉借貸,以獲得2020年的新一輪貸款。“目前,他們正面臨很大的資金鏈壓力,因為很多賣往中國的白蝦貨柜還沒有到港,大部分尾款只有在1月25日春節前后才能回籠。”
“印度水產養殖業不像傳統種植業,不是政府支持的主業。銀行往往根據政府定位給每個產業劃分等級,決定貸款額度和利率。”他說,“與養殖戶相比,加工出口商更容易受到經濟政策的影響。雖然此話有爭議,但全球蝦市低迷,印度原材料價格上漲是毋庸置疑的,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大不如從前了。”
印度是美國最大的蝦類供應國,是中國第二大蝦類供應國。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統計,今年一至十月份美國進口230,547噸印度白蝦,較上年同期增長13%,比第二大供給國(印尼)多出一倍以上。
在此期間,美國 蝦類進口總量僅增長0.88%,共計569,334噸。
美國銷量的增長對于印度出口商來說的確是一個積極信號,但大部分印度企業還未能獲得出口歐盟的通行證。自歐盟決定加強印度白蝦的抽檢率后,印度海產品出口發展總局(MPEDA)建議出口商專注發展美國和中國市場。
一直以來,蝦類肝腸孢蟲病(EHP)在印度養殖場反復發現,始終沒有一套有效解決辦法。2019年,印度主產區還面臨惡劣天氣條件,要么連續干旱、要么持續洪澇,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和奧里薩邦蝦農虧損不計其數。
全球水產養殖領袖展望峰會(GOAL)期間,美國大學教授Jim Anderson預測,2019年全球蝦產量增速達5%,首次突破500萬噸;而國際價格或繼續保持低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