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漁業公司高管預計,2025年俄羅斯狹鱈配額下降至145萬噸。
作者/ Tom Seaman
編譯/ 胡路怡
俄羅斯漁業公司(RFC)銷售公司Pacific Rim Group總經理Frank Temme預測,未來幾年俄羅斯狹鱈捕撈限額(TAC)將逐年下降,2025年的配額預計下降至145萬噸,較2020年(176萬噸)減少30萬噸。
在挪威卑爾根舉辦的北大西洋海產論壇(NASF)期間,Temme在報告中提及:“從明年開始,我們預計俄羅斯狹鱈TAC將每年減少5%。雖然鄂霍次克海和巴倫之海生物量比較穩定,但問題是魚類規格普遍偏小。”
“20cm+小規格魚類比例每年增多,整體規格越來越小。但中國加工廠偏向于采購25cm+的大規格H&G(去頭去臟)原料魚,制成塊凍和魚片。中國仍然是俄羅斯狹鱈原料最大的市場。”Temme說。
不過,俄羅斯漁業公司認為狹鱈板塊將發生三大趨勢。
第一,捕撈限額逐年下降,未來五年將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第二,在俄羅斯政府實施的“投資配額”體系下,新型狹鱈捕撈船數量將有所增加;第三,俄羅斯將建設更多加工廠,供給本地市場,當期俄羅斯市場容量約35萬噸(原材料)。
目前,俄羅斯漁業公司已有11條108米大型加工拖船正在建造,預計第一艘船今年年底交付,2021年投用至鄂霍次克海的MSC漁業捕撈,年產5萬噸。這些大型拖船可生產魚片、魚糜及其他高附加值產品。俄羅斯政府同意將20%配額獎勵給在本國建船的企業。
Temme說,俄漁公司還計劃建四艘中等型號船只和三艘小型船只,用于遠東地區的漁業捕撈。
今年九月份,俄漁公司遠東全新加工廠上線,日產量20-25噸,2021年擴充至50-60噸,專做單凍速凍魚片和魚糜。
Temme表示,“我們還要建6間狹鱈工廠,這樣一來,出口中國的原材料肯定要減少。大部分產品銷往本地市場,少量用于出口。”
三月底,中國工廠恢復100%產能
提到中國境內的冠狀病毒疫情,Temme預計中國的狹鱈加工廠將于三月底恢復100%產能。
“中國企業已恢復了原材料采購,目前產能大約在60%左右,三月底能實現滿負荷生產。”Temme說,“但作為供應商,我們也在找尋其他替代市場。波蘭也有許多工廠善于加工狹鱈,我們必須準備B計劃。”
“在中國,大連和青島兩大白魚加工中心未發現嚴重病毒感染。青島發現61例確診病例,1人死亡,大連發現了26例。好消息是,過去幾天這些地方沒發現新感染患者。”
Temme指出,當前的問題是中國境外感染更嚴重。韓國疫情呈爆發性增長,俄羅斯船只在釜山卸貨后,必須隔離14天才能離開。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甚至挪威,也都在不斷蔓延,對全球供應鏈可能造成影響。
“我看到德國超市貨架被搶購一空。這或許是好消息,因為魚條已經都賣完了。我們希望政府幫助我們的產業恢復到正常狀態。”Temme說。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