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強調,全球部分海區及部分品種的可持續捕撈得到明顯改善。
作者/ María Feijóo
編譯/ 胡路怡
6月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狀況》(SOFIA)報告。報告指出,近些年全球漁業的不可持續問題呈現反彈態勢,2017年全球魚類種群中約34.2%被過度捕撈,自2018年始這一數字增長了3.3%。
FAO漁業與水產養殖司司長Manuel Barange稱,全球魚類資源的可持續水平從1974年的90%下降至2017年的65.8%,根據2018年的調查,地中海、黑海、太平洋東南海區、大西洋西南海區仍是過度捕撈最嚴重的地區,但太平洋東南海區和大西洋西南海區已有明顯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若按產量計算,77.8%上岸的魚類產自可持續種群,部分種類的可持續捕撈指數明顯提升,例如67%金槍魚已實現可持續捕撈,這個比例在兩年內提高了10%。
在水產養殖方面,自1970年始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增速約7.5%,2018年養殖水生動物產量達到8,210萬噸,養殖水生植物產量達3,200萬噸,全球水產養殖產量約89%集中在亞洲國家。
2018年,全球魚類產量約1.79億噸,產值4,010億美元。其中,1.56億噸供人類食用,相當于20.5公斤的人均消費量,年增速為3.1%(1960年,人均消費9公斤水產品)。剩余的2,200萬噸水產品被制成魚粉和魚油。
FAO預測,2030年全球捕撈漁業年產量逼近9,600萬噸,水產養殖產量增至1.09億噸,供人類食用的魚類蛋白中,養殖水產品的占比將增至59%。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