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櫛風沐雨,茂名市三高漁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高”),從簡陋的小漁場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羅非魚種苗生產基地之一,該公司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起第一個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非魚首席科學家共同合作的研究團隊,致力于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的研究開發。
而被譽為“漁王”的農民漁工李瑞偉也成功轉型為育種養殖專家,合作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科研項目40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0多項。他的羅非魚種苗和成魚均獲評“廣東省名牌產品”,帶領羅非魚養殖業積極融入農業現代化大潮,為茂名市成為“中國羅非魚之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子承父業努力鉆研羅非魚
初見李瑞偉是在他的辦公室——辦公樓一樓一個離魚塘最近的房間。聊起工作,年滿六十的“漁王”還露出孩童般的熱忱:“養魚半輩子,不僅要讓‘養魚’變成令人羨慕的職業,還要讓更多人了解這條魚、愛上這條魚。”
在李瑞偉只有5歲時,他的父親李鴻泰已成為中國第一批羅非魚養殖人,每天帶著他喂魚、抓魚,讓其伴魚成長,終以漁為業。長大后,李瑞偉也成為了茂名市水產局下屬的淡水良種繁殖試驗場工作的一名漁業工作者。
李瑞偉1995年下海,成立三高基地。“下海開始時很艱苦,從事種苗生產,關鍵是羅非魚原種的引進,所以當時關于原種引進這一塊,我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剛成立時,三高僅逾百畝水面,主要從事羅非魚種苗生產。李瑞偉感覺到,中國的羅非魚一定要養良種羅非魚。他輾轉找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當時研究中心院士夏德全從美國引進了奧本品系尼羅羅非魚。由于這條魚種質優良,李瑞偉也想引進。“但是在當時,我們是小小的種苗廠,他們是國家淡水中心,換句話說談何容易。”
“去了好幾次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用努力說明茂名養羅非魚是最合適的地方,也是全國產量最大的地方,后來(他們)決定把這條魚引進到三高良種繁殖基地。”李瑞偉談到,這條魚不僅給基地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給地方帶來了很明顯的社會效益。
這條魚引進以后,三高不斷改良,在改良的過程中,科技人員在1997年引進了第二條奧本品系——奧利亞羅非魚,經過品種改良后,與此前引進的奧本品系尼羅羅非魚配對雜交生產,苗種投放市場,養殖戶養的魚長得快、效益好,很受歡迎,因此,三高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到目前為止,基地達到2000多畝。
為了更好地保障種魚的優良性狀,1996年李瑞偉與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簽訂了長期技術合作協議。夏德全等專家多次來茂名現場指導。2002年,李瑞偉精心經營的養殖場被評為粵西第一家省級羅非魚良種場。2004年,申請獲得在建國家級羅非魚良種場資格,同年10月,“三高奧雄”牌奧尼魚苗榮獲廣東省(農業類)名牌產品稱號。
培育“超雄魚”新魚種
如何培育“超雄魚”新魚種,讓魚轉性!這是李瑞偉的繁殖基地面臨的一次新的挑戰。
李瑞偉介紹,他購置了微衛星跟蹤監控設備,請來了專家和技術人員,又長期接受廣東海洋大學的實習師生到基地,還高薪聘用大學畢業生到繁殖基地工作。那些日子,他吃住都在魚塘邊,從取卵到孵化,到幼魚苗的篩選,哪一個環節都不敢松懈。盛夏,他頂著高溫在孵化車間精心呵護著魚苗,冬天又冒著嚴寒為魚苗搭鋪塑料薄膜防寒凍。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2007年,在“超雄魚”研究上取得了突破。養殖基地將原先奧本尼羅羅非魚的雄性率由95%提高到99%以上。這個科研成果為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養殖利潤。而李瑞偉也以奧本品系良種羅非魚當年養殖尾重達1公斤的成績刷新了世界記錄,成為一代“漁王”。
帶動村民推廣養殖羅非魚
李瑞偉公司生產的魚苗遠銷全國各地及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多年來,他堅持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親自走村串縣,推廣和普及羅非魚養殖技術。李瑞偉說,在三高良種養殖場的帶動下,附近的村民大都搞養殖。有許多村民都是先來養殖場拿魚苗,等魚長大賣了才來付魚苗錢。近年來,他免費分期分批為家鄉的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以“公司+農戶”的方式帶動了茂名1800多戶農戶養殖羅非魚。李瑞偉說:“三高養殖場與附近村民的關系,就像魚與水的關系,養殖場遇到生產任務重應付不過來的時候,村干部和村民會主動來幫忙。”
通過政府和李瑞偉等企業家數十年的努力,茂名羅非魚養殖面積達26萬畝,年產量超20萬噸,年出口量超7萬噸,出口額超2億美元,羅非魚養殖產量和出口量均占全省的1/3,茂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羅非魚養殖優勢區域和出口加工基地,是當之無愧“中國羅非魚之都”。
擴展國內新消費渠道
目前,李瑞偉又在構想:伴隨當前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半成品的羅非魚片在國內消費市場是否將會迎來更大商機。他已經花了兩年時間在中國許多個城市搞調研,了解當前中國家庭消費的需求。他發現了當前的三大變化,第一是冷鏈技術已經突破;第二是物流走進千家萬戶;第三是消費群體發生改變。
目前他正在籌建一個加工廠,日加工量可達2萬斤,可消化3500畝魚塘養殖產量,解決100多人就業。李瑞偉稱,“這樣的經驗可以復制開去,十五個工廠就可以帶動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
同時,他強調,伴隨大家對食品行業的要求越來越高,要實現養殖加工智能化,“誰養殖,誰加工,在哪個塘養的,怎么養都讓顧客看到,這樣建立起品牌,再將茂名的品牌推出去,除了原味魚片,還可以帶領一些食品專家開發更多風味產品。”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紙媒傳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