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鱈原料進口提新要求,須兼有內外包裝和內外標簽,中俄已展開政府交涉。
作者/ Tom Seaman
編譯/ 胡路怡
俄羅斯狹鱈捕撈協會(PCA)訊息,據中國海關最新規定,明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中國的H&G狹鱈原料須兼有內包裝和外包裝,且內外包裝均需貼上產地(捕撈船)具體信息標簽。
PCA主席Alexey Buglak遂致信俄羅斯農業部部長Dmitry Patrushev,要求俄政府與中國官方進行交涉。據透露,政府層面對話已于上周展開。
Buglak稱,倘若新規定實施,必將對俄羅斯產業鏈造成嚴重影響,原料出口業務“幾乎不可能”順利進行。
第一,新規定要求所以進口冷凍食品,包括冷凍原料魚,都貼上標簽,在產品抵達前提供相關運輸船只和冷庫信息。俄羅斯狹鱈原料在海上進行初加工,這類信息一般無法直接獲取。
第二,新規定要求所有產品貼有兩個標簽,一個外包裝標簽和一個內包裝標簽。這對于捕撈加工船來說非常不現實。
俄羅斯最大漁業公司Norebo副總經理Sergey Sennikov認為,如果新規定只是簡單的換一種解釋,那么問題便能夠盡快解決。“若新標簽規定適用于面向消費者的產品包裝和運輸,事情就比較簡單。”
“但如果中國有意要改變原有的規則,就需要一些時間來解決。兩國政府已就該問題進行了磋商,中國方面可能會澄清一些細節,比如如何讓廠商去適用新規定,也可能提出一些簡化步驟,特別是針對進口加工和再出口部分。”Sennikov說。
今年以來,俄羅斯狹鱈出口幾經波折,近期大連疫情再次將進口冷鏈食品推向輿論譴責的風口。目前大連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但唯獨進口冷鏈企業仍處封鎖狀態。面對太多不確定性,白魚加工企業春節前開工的希望十分渺茫。
今年以來,狹鱈產品貿易逆差擴大。前10個月中國進口31.2萬噸H&G狹鱈原料,比上年同期減少45%,進口額3.7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2%。在出口方面,前10個月魚片魚磚凍品出口約15.4萬噸,同比減少2%。
因中國進口放緩,俄羅斯原料產量也在下降。截止10月31日,俄狹鱈捕撈漁獲量達146.4萬噸,配額完成度約73%,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產量多達154.5萬噸,配額完成84%。
前10個月,俄羅斯狹鱈H&G原料產量僅48萬噸,平均每月產量約4.8萬噸;去年全年產量為69.6萬噸,平均每月產量5.8萬噸。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