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系統能夠在每一米的養殖線產出50打(每打12只)的優質牡蠣,遠遠超過傳統每米僅10-15打的標準。
在新西蘭,傳統的牡蠣養殖主要以棚架式為主,即牡蠣通過架袋和捆綁等方式固定在潮間帶的木架上。
這種方法不僅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嚴格處理過的木材,而且容易受到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導致牡蠣被沖走。
此外,養殖過程需要頻繁的人工干預,包括解團和分級,因此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01
靈感的來源
這激發了AMS公司創始人Shaun Gregory的思考。恰好,當地一家公司試圖開發一種機器來自動剖開牡蠣,以取代繁重的手工開殼工作,但結果以失敗告終。
因為牡蠣的形狀和大小各異,機器無法準確切割連接牡蠣殼的閉合肌。
最終,Shaun Gregory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在模具中培養牡蠣。這不僅能夠保護牡蠣免受捕食者的威脅,還能提供一個優越的生長環境。
令人振奮的是,這還能解決傳統養殖中牡蠣外觀粗糙的難題。
通過模具養殖,牡蠣將自然貼合模具的形狀,從而產出大小和質量均一的光滑牡蠣。
02
在模具中培育牡蠣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Shaun Gregory全身心投入于此,不斷提出設計方案、申請專利、吸引投資者,并對設計進行微調。最終,這套獨特的養殖系統成功投入運營。
在養殖過程中,牡蠣苗被安置在特制的托盤中,并通過約束夾固定,隨后托盤將堆疊于養殖場。
傳統養殖的牡蠣會在每次低潮時離開水面,大約持續四個小時。相比之下,AMS養殖系統中的牡蠣則一直在水中生長,僅在沖洗時短暫離開,整個過程只需5分鐘。
為了保持牡蠣不受生物附著物的影響,養殖場每隔10-12天,就會使用駁船上的設備對每個系統模塊進行清洗。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些牡蠣生長在一個水交換率較低的系統中,但實際上它們的生長速度更快。
一般情況下,牡蠣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上市規格,而采用模具養殖的太平洋牡蠣只需要9個月。
此外,由于無需翻轉牡蠣,不會破壞其邊緣或阻礙其生長。因此,牡蠣可以將所有精力都用于產肉,這也意味著它們具有更高的肉殼比。
03
大規模養殖和上市
鑒于傳統牡蠣養殖場的土地成本高昂,Gregory擺脫了單一的線性設計。托盤可以堆疊使用,每個浮標下可以容納五個托盤,以實現成本合理的大規模生產。
收獲后的牡蠣也無需分級處理,從而極大地減少勞動力需求。
目前,該公司的首批牡蠣已經上市,并受到非常積極的市場反響。每打的售價達到30美元,而行業平均價格為18美元。
圖片
通過這種培育方式,生長出的牡蠣長75毫米,寬40毫米,厚30毫米,每殼肉重約26克。由于托盤上刻有獨特的標記,每個牡蠣外殼都帶有品牌標志“Qyster”。
在即將到來的12月或1月,該公司計劃推出一款世界首創的易開牡蠣,無需任何鋒利的刀片或熟練的員工,只需拉動一個手柄即可輕松打開牡蠣。
與此同時,Gregory將繼續開發類似的系統,適用于不同種類的高端雙殼類貝類,比如扇貝。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