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提起美味的河蟹,您可知道它們半數都產自江蘇?說到小龍蝦,您會不會想到江蘇的小城——盱眙?就是這些名聲越來越響的水產品使得江蘇“魚米之鄉”的稱謂更加聞名遐邇。近幾年來,江蘇漁業不斷創新發展亮點,堅持差別化競爭、特色化取勝的策略,越來越多的名優水產品走出省界、邁出國門,漁業已發展成為振興農村經濟、致富漁民的一項支柱產業。2005年漁業經濟總量比上年增長9%,漁民人均純收入接近7000元,高于全省農村人口平均水平30%。
江蘇漁業的發展首先得益于發展思路的創新。江蘇省河湖眾多、地處長三角地區核心位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與地理優勢如何變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當地政府通過項目示范、典型引路,初步形成了沿江特色產業帶、沿海產業帶和太湖周邊地區、里下河地區、洪澤湖及淮北地區、大中城市周邊地區的“兩帶四區”的格局,蝦蟹經濟圈、江鮮產業帶、海洋漁業經濟板塊、地方特色小品種養殖區等具有江蘇特色的產業優勢逐步顯現。河蟹、蝦類、經濟貝類、藻類、珍珠、觀賞魚、特色魚類等八大主導品種逐步做大。目前河蟹已由初期產值2億元的小品種發展為超百億元的大產業,產量約占全國的一半左右,市場覆蓋香港、臺灣和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區,成為江蘇漁業影響力最大、優勢最顯著的品種。青蝦、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克氏螯蝦等內陸養殖的蝦類年產量達20多萬噸,產值40多億元,成為繼河蟹之后江蘇漁業又一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全省垂釣、觀賞魚方面的休閑漁業直接產值達5億元,成為漁業發展的新亮點。
產業化形式的創新是江蘇省漁業掀開新篇章的另一重要原因。他們指導和扶持成立了省漁業協會及其蟹業分會與貝類分會、省紫菜協會、省珍珠協會等省級行業協會以及其他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漁業中介組織。其中江蘇省紫菜協會有效運作,使江蘇紫菜發展成育種、養殖、加工、出口產業鏈最完整、產業化程度最高的產業。由其發起的對日本紫菜貿易壁壘調查的申請,在農業部和商務部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成功打破了日本長期對我國實施的紫菜貿易壁壘。目前,全省漁業中介組織達到900多個,水產經紀人達到4萬多名,涌現了一大批年經銷額超千萬元的經紀人大戶。
江蘇水產得以美名遠揚,市場開拓功不可沒。近幾年,他們先后在境內外舉辦了多場江蘇大閘蟹、文蛤、紫菜等推介會。不少市縣地方政府,也以當地的特色水產品為媒,舉辦各類節慶活動,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漁業文化。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