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青年參考消息: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人類對食品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這對現代農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既要在產量上滿足需求,還要保證這些食物的質量,這種農業生產模式還得是可持續發展的。不過,事在人為,日本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也許值得中國借鑒。
稻田里養鴨養魚
在日本南部的九州島上,在一個7英畝(約合28327.6平方米)的水稻農場上,正進行著一場關鍵的斗爭——為下一代食品經濟的產生而進行的斗爭。每年7月,古野隆雄都要將數以百計的小鴨子趕到他剛插完秧的水稻田中;這些小鴨子對那些秧苗完全視而不見(對它們來說,秧苗含有過多的二氧化硅等礦物,口味不佳),卻狼吞虎咽地吃著稻田里的蟲子和雜草。它們的排泄物是水稻極好的肥料。這些小鴨子在稻田的土床上來來回回地攪動,刺激了秧苗的根部,從而使水稻更快地成長。
隨著季節的變換,古野隆雄還在稻田中放養了像泥鰍這樣的淡水魚類。
浮萍——一種水中的蕨類植物——可以阻止那些貪吃的鴨子對淡水魚的危害。浮萍利用太陽能將氮固在稻田的土壤中,從而為水稻的成長提供天然的養料。它同時會滋養出一種叫做藍綠藻的植物去喂養一種蟲子,而這種蟲子恰恰是這些泥鰍的食物。這些泥鰍的糞便也是水稻的養料。
秋天,古野隆雄將鴨子趕到一個糧倉中(否則它們將會把成熟的稻子吃掉),這些鴨子在那里產蛋,在被喂養到一定重量時,拿到市場上出售。等豐收后,古野隆雄又在田地里種植水稻并輪種十幾種蔬菜。最后,他將大米、鴨子、蛋和魚類賣給他的鄰居。
古野隆雄的系統被冠名為“濕地稻田養魚、鴨復合生態系統”,它利用太陽能,省了除草劑和殺蟲劑;除了用來飼養鴨子及供農業工人生活所用的一些糧食,不需要其他任何投入。
一只鴨子 無限財富
像這樣的系統,由于對環境的影響較小而備受贊譽,但更重要的是,它的生產力是驚人的。古野隆雄單位收獲的大米量,與那些用傳統模式耕作的鄰居的收成相當。古野隆雄的系統還能生產出足以供應100個家庭一年所需的蔬菜、鴨肉、鴨蛋和魚。這樣的豐收驗證了在古野隆雄名片上的一句話:“當今世界,一只鴨子就能帶來無限財富。”
換句話說,古野隆雄的農業模式正在有力地反駁著傳統的觀點:農業的高產出必須在堅持單一農業模式的條件下才能產生。
對于古野隆雄和其他混養模式的擁護者來說,答案是清楚的:只有將農業模式轉變為一種更為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希望在資源稀缺的世界里,使農業生產在不額外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生產出能自給自足的食物。
農民不夠 需要雇人
但是,這種密集型的農業主要用于小規模的農場,而這一特點和日本目前正在推行的將數百萬小農場整合成更大、更為傳統的管理單位的做法相抵觸。
混養模式是勞動密集型的,它非常適合像中國和非洲這樣人口眾多的地方,但是對日本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來說,由于其工業的極度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價格水平難以滿足這種農業模式的要求。
日本鄉村的勞動力相當缺乏,因此許多農民必須雇傭學生、志愿者,甚至已經退休的人。這一現實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在日本這樣的國家里,只有1/20的農場主在實施這種農業模式。一位美國專家說:“當你到那些大棚時會發現,許多工人都是70歲以上的女性。”這樣的工人具有豐富的耕種經驗。戴克又說:“但那不可能是一個可持續的勞動力雇傭模式。”當然,勞動力也只是諸多潛在問題中的一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