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西廣播網消息:漁業是北海的傳統產業。新中國成立60年來,北海漁業漁民持續穩定增收。
1974參加工作的北海市水產局職工林受德,與海洋和漁民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他說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北海漁船航運能力、抗風險能力都很差,漁民只能靠“天”吃飯。
“6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帆船,到了70年代以后,改用自動船,但自動船功率較小。到2000年以后,那船改為鐵船、鋼口船,功率大了,船也大了。”
漁船的功率、性能、安全系數的進一步提升,使漁民告別了靠天打漁的歷史,漁業產量大幅度提高,漁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以前計劃經濟年代,一年收入大概200塊錢左右。現在收入高的話(一年)200多萬,一般也有100多萬。”
北海的漁業資源都較為豐富,吸引了周邊省市的漁船前來捕漁。為保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北海市水產、漁業部門想了很多辦法。林受德說:
“一個從80年代開始我們北海首先搞過人工魚礁,把混凝土的構造、汽車輪胎放到海里面,滋長微生物,吸引魚群過來;還有一個是搞資源的增殖,每年我們都把蝦苗魚苗放到海里面去;另一個實行休漁制度,讓資源逐步恢復起來。”
據了解,2008年北海市水產品總產量達87.2萬噸,漁業產值完成49.51億元,全市有40多萬人口直接或間接依靠漁業增加收入,近10萬人依靠耕海牧漁走上了小康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