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新聞網資訊: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華鱘研究所今日對外發布消息稱,九月三十日晚,在三峽壩區研究基地,該研究所養殖的子一代中華鱘個體成功催產并授精。
據悉,該研究由中華鱘研究所和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研究人員聯合攻關,歷時四年,突破了人工馴養、性腺誘導和人工催產等一系列技術難關,取得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成功。該成果對中華鱘物種保護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中華鱘又稱鰉魚,是中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和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活化石”和“長江魚王”,現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由于長江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攔斷了中華鱘產卵洄游通道。為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國家成立了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從一九八三年起,每年十月在葛洲壩下游捕獲數尾雌雄中華鱘,經過人工授精產卵繁殖中華鱘幼苗,并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截至今年六月,長江流域已累計投放中華鱘苗五百多萬尾,有效地補充了中華鱘的種群數量。
作為中國國內唯一一家保護中華鱘的專業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形成了一整套關于中華鱘人工繁殖保護方面的操作技術規程,曾率先獲得人工激素催產中華鱘成功,率先突破人工培育中華鱘關鍵技術,先后攻克了中華鱘營養需求和馴食技術,親魚活體采卵技術等。
此次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是該所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技術成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