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州日報資訊:前不久,本報在《甲魚被注水 八兩變一斤》一文中針對市場上魚類“注水”情況進行了報道。這幾天,記者再次對水產市場進行了解,目前,由于價格較高、消費者偏好等因素驅使,水產市場上“家養”冒充“野生”的情況時有發生。一些“老廣”甚至抱怨,現在的魚不管甲魚、黃魚、還是帶魚,看起來很靚,吃起來卻沒了“魚味”。
300元“野生”魚卻不香
“一點都沒有黃魚味,肯定不是野生的!”前天,市民姜阿婆從市場買回一條兩斤重的“野生”大黃魚,吃起來卻很失望。這條大黃魚120元/斤,總共花了300元。
“黃魚野生的很少見了,不少都是家養冒充的。”廣東水產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在野生黃魚主要產區江浙沿海,已經很少見過野生大黃魚了。酒樓的黃魚一般都是養殖魚和進口魚,這類魚與野生大黃魚口感相差非常大,“一點都不香。”
黃魚快要趕上鯉魚大
記者在水產市場的調查發現,市民除了擔心“野生”有假,不少人還抱怨魚類越來越“沒了魚味”,“帶魚越來越肥,快成黃鱔了”。
還有市民打趣道,現在黃魚都快趕上鯉魚大了,都是些“肥仔”,肚皮也越來越黃,可買回去不管怎么做,味道就是不對。
外國帶魚冒充國貨賣
一位水產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說,產地為“舟山”、“大連”的魚類在廣州一直口碑不錯,大黃魚和帶魚都很好銷,但目前也存在產地假冒的情況,一些國產貨其實是印度、印尼進口來的。
原來,進口帶魚外表飽滿靚麗,但批發價比國產帶魚低一半,拿到零售市場,往往被充當國產帶魚來賣。“進貨價低,零售價高,消費者也看不出來,就能賺錢了。”
東南亞帶魚口感差
差點被市場淘汰
業內人士透露說,前些年的掠奪性捕撈是主要原因。
以大黃魚為例,一些地區前些年對大黃魚進行過多次圍捕,不僅包括浙江沿海,甚至還捕撈外海漁場的越冬大黃魚,大黃魚就這樣慢慢地減少了。
10多年前,東南亞、西非等地區帶魚曾經進入過我國市場,但因口感差,差點被市場淘汰。但由于國內市場現在帶魚緊缺,外國帶魚目前重新開始大幅進入我國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