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轉變傳統漁業的發展方式,政策上也應“長短”結合,為風里浪里的漁民營造更加幸福的安居樂業的港灣
5月下旬。抹直口,山東蓬萊的一個小漁村。岸上300米遠,是村漁業公司。大狗一通叫,支部書記趙本祿笑瞇瞇迎了出來。院子里、房頂上曬著養扇貝、牡蠣用的籠子和浮子。漁業公司年收入四五百萬元,捕撈和養殖各占一半。
幾艘小漁船漂在海面上,一會兒高一會兒低。
“現在還能捕著魚嗎?”
“魚公魚婆捕完了,‘兒子’也撈得差不多了,現在撈上來的都是魚孫蝦孫了!”一二十年前,這一帶還有帶魚、大黃魚、對蝦,現在一年不如一年了。
魚孫蝦孫捕完了,漁民的子孫后代怎么辦呢?各級領導干部,漁民群眾,都一致認為,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近些年,捕撈強度不斷加大,捕撈網具不斷更新,加之污染排放,近海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出現了水域荒漠化的征兆,北部灣等六大漁汛基本消失。為了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從2002年開始對海洋漁業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在沿海全面啟動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程。2002—2009年,中央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16.5億元,共減船2.76萬艘,轉產轉業漁民約9.6萬人。
目前,從沿海各地的情況看,漁民轉產轉業放緩了步伐。一方面,部分漁民領了二三十萬元的補貼,把船報廢了,可是,上了岸,卻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好重操舊業。特別是少數“連家船”漁民吃住勞作在船上,一無宅基地,二無自留地,更難轉業。另一方面,盡管漁業資源少了,但魚價高了。漁船一靠岸,馬上有販子上來搶購。畢竟,漁民近海捕撈,戶均年收入在五六萬元以上。而且只要有船在,還能領到一筆漁業燃油補貼。
究竟如何處理好漁民眼前與長遠利益、沿海生產與全局生態的關系?轉變傳統漁業的發展方式,政策上也應“長短”結合。當務之急——嚴格執行近海休漁、增殖放流制度,護海養海,加快恢復漁業資源。立足長遠——要拓寬“轉”的渠道。一是推進由捕撈到養殖的轉變,有序開展耕海牧漁;二是補貼政策要體現扶持先進、淘汰落后,特別是鼓勵大船出海,發展遠洋漁業。
然而,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形勢將更加嚴峻,捕撈業將受到更多限制,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厭倦枯燥的海上生活。更多的漁民還是要上岸。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快漁港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傳統產業基礎,扶植水產品深加工等第二產業,結合獨具特色的漁家風情,培育“漁家樂”等第三產業,拓展漁區經濟發展空間,為風里浪里的漁民營造更加幸福的安居樂業的港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