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文/圖 通威水產研究所 劉雪兵、陳效儒、張璐、米海峰、孫瑞建、李杰
臺灣泥鰍是大陸泥鰍與臺灣本土泥鰍的雜交品種,肉質細嫩鮮美,深受人們喜愛。與普通泥鰍相比,臺灣泥鰍在生長速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從寸苗(3-5cm)養至成魚(15尾/斤)只需3-4個月,因此,臺灣泥鰍逐漸受到廣東養殖戶的青睞,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尤其在2013年種苗繁殖獲得突破性進展后,2014年臺灣泥鰍的養殖熱情異常高漲。目前在珠三角的中山、珠海、三水、西樵、九江、順德地區及粵東的揭陽、汕頭、汕尾等地區形成了一定的養殖規模,養殖面積達5000畝以上,逐漸成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的養殖品種。
由于臺灣泥鰍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水產養殖新品種,部分養殖戶對臺灣泥鰍生活習性、飼養環境以及病害防控不是十分了解,在養殖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最終導致虧損嚴重。因此,本文從臺灣泥鰍的生長特性、養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展開介紹,以期為臺灣泥鰍養殖者提供技術參考。
臺灣泥鰍
一、生長特性
1、底棲性 臺灣泥鰍屬于溫水性底層魚類,喜歡棲息在池塘四周的淺水區域,或是腐植質多的淤泥表層,或在雜草多的地方活動。
2、喜溫性 泥鰍適宜水溫為15-30℃,最適水溫為25-27℃,當夏天水溫超過30℃、冬天水溫低于10℃時,臺灣泥鰍的攝食會明顯下降。
3、耐低氧 臺灣泥鰍的耐低氧能力遠勝于其它養殖魚類,這主要跟臺灣泥鰍特殊的呼吸方式有關。臺灣泥鰍除了鰓呼吸以外,還能通過皮膚、腸道進行呼吸,在池塘精養的其它養殖魚類因缺氧而發生死亡時,臺灣泥鰍仍能正常活動。
4、善逃逸 臺灣泥鰍很善于逃跑。春、夏季節雨水較多,當池水漲滿或者池壁被水沖出縫隙時,泥鰍會在一夜之間全部逃光,或鉆進池塘壁縫里,尤其是在水位上漲時會從進出水口逃走。因此,務必加強防逃管理。檢查進出水口防逃設施是否完好,池塘壁是否有縫隙,要及時排水,防止泥鰍逃逸。
5、食性 臺灣泥鰍屬雜食性魚類,常攝食水蚤、蚯蚓、水草以及底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可以堆放雞糞和牛、豬糞等方法(需要進行生物發酵),繁殖生物餌料,投喂商品飼料可以加快其生長速度,提高養殖效益。但臺灣泥鰍特別貪食,建議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免泥鰍因吃得過飽而妨礙腸的正常呼吸,最后導致消化不良。
6、養殖周期 臺灣泥鰍與普通泥鰍相比,最大的特點是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在正常水溫下,臺灣泥鰍從寸苗養至成鰍的時間一般在120天左右,具體情況還應結合苗種質量、飼料營養水平以及池塘日常管理而定。
二、養殖技術 1、水質選擇 臺灣泥鰍對水質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來水都能適應,然而被農藥污染或化學藥物濃度過高的水對泥鰍生存和生長不利。
除水質外,土質對泥鰍質量也有較大影響。在以沙土為底質的水域中養出來的泥鰍,體烏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質較差;在黏土底質的水域中養出的泥鰍則體黃色,脂肪多,骨骼軟,味鮮美。所以,最好應選擇含豐富腐殖質的黏土底質的地方進行泥鰍養殖。圖1為土塘和水泥兩種邊坡,后者更適宜臺灣泥鰍的養殖和起捕。
圖1a 土塘邊坡
圖1b 水泥邊坡
2、 池塘選擇
養殖臺灣泥鰍,池塘不宜過大,以5畝以內為宜。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加設防逃設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水深1.5-2.5米,池邊無雜草,做成斜坡狀,四周池壁無縫隙。池塘內可配2臺葉輪式增氧機(一臺備用),一臺水車式增氧機。等泥鰍長大至100頭/斤左右規格后,可在池塘中種植水葫蘆、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如圖2),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陽、吸收水中過剩養分的作用,吸引水生昆蟲作為泥鰍活餌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鰍攝食,以增加營養供給。
圖2 池塘中種植的大型水生植物
3、放養密度
建議臺灣泥鰍苗放養密度在3-5萬尾/畝,選擇大小均勻、飽滿有活力的泥鰍苗,可套養鳙魚10-20尾/畝、白鰱15-30尾/畝,用以調節水質,防止藍藻爆發。
4、投喂管理 由于臺灣泥鰍的惰性以及喜游邊性,為保持臺灣泥鰍長勢均勻,飼料沿池塘四周進行投喂。建議放苗后的前一個月投喂粉料和小破碎飼料,一個月后可飼喂小粒徑浮水料,預防泥鰍翻肚及腸道疾病。
在飼料選擇方面,由于臺灣泥鰍生長速度快,營養需求高,更需選擇營養均衡、蛋白優質的配合飼料,選擇大廠家口碑好的配合飼料。不建議使用草魚料、羅非魚料等其它魚類配合飼料飼料,由于食性和品種差異,沒有針對性,不利于泥鰍的營養均衡與健康快速生長。投餌率可參考表1。
表1 不同規格下臺灣泥鰍的投餌率和日投喂餐數
注意事項:每天實際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溫度、水質等情況做出調整,為了及時了解臺灣泥鰍喂料量,建議在池塘四周設置4-6個喂食觀察盆(如圖3),以30分鐘左右吃完為宜。在7-9月高溫季節,建議每半個月停料一天,以調節泥鰍腸道健康,降低肝膽負荷,預防腸炎以及肝膽疾病等。此外,建議每10天拌em菌投喂一次,以增強臺灣泥鰍免疫能力。
圖3 便于觀察吃食情況的料罾
三、病害防治
臺灣泥鰍抗逆性強,病害較少,但由于在養殖過程中投料量大,糞便、殘餌多,尤其到了高溫季節,水質容易敗壞,引發各種疾病。臺灣泥鰍常見病害有:鰍苗氣泡病、白嘴白尾病、爛皮爛身病、腸炎等。
1、氣泡病
癥狀:氣泡病主要發生在鰍苗階段,由于水中溶氧或其他氣體含量過多,易導致氣泡病。病鰍腸中充氣,腹部鼓起,浮于水面。
防治措施:發病重池,可用食鹽水全池潑灑,濃度1g/l,或加入新鮮水體。平時投餌要注意少食多餐,并加強水質管理,可以預防此病的發生。
2、白嘴白尾病
癥狀:病鰍從吻部到眼前的一段皮膚呈現乳白色,唇腫脹,嘴部周圍的皮膚腐爛,可看到有絮狀物粘附在嘴部,病鰍成團聚集在池邊。
防治措施:外潑聚維酮碘溶液,連用2-3天,同時配合內服氟苯尼考、黃連解毒散與黃芪多糖、多維等,要連喂3-5天。平時的管理中要定期使用增氧改底藥物及em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改善池塘水質,營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定期使用消毒劑給水體消毒,定期內服黃芪多糖、多維之類的保健藥品。
3、爛皮爛身病 癥狀:泥鰍身體兩測,腹部,尾部,鰭根部,肛門等部位的皮膚發炎,水腫,表皮脫落,出血,皮膚潰瘍、腐爛,嚴重的肌肉腐爛。潰瘍灶容易感染車輪蟲等寄生蟲。有的泥鰍并發腸炎病,肛門紅腫。病鰍食量減少,消瘦,出現死亡。
防治措施:內服氟苯尼考、肝膽康與三黃散,連用3-5天,外用戊二醛,聚維酮碘,二氧化氯等,任選一種,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潑3次。可適度換水,改善水質。加強管理,降低養殖密度。
總之,臺灣泥鰍病害防治的原則是以防為主,治療為輔,以減少經濟損失。
四、日常管理
1、要防止泥鰍浮頭和泛池,特別在氣壓低、久雨不停或天氣悶熱時,如水質過肥則極易浮頭泛池,應及時更換新水。
2、巡塘管理:平時要堅持早、晚巡塘,主要查驗水質,看水色,觀察泥鰍活動及攝食情況等,發現活動能力差或死鰍應及時帶鰍檢查。
3、水深管理:寸苗養殖第1個月水深控制在0.8-1米,中苗養殖第2-3個月水深控制在1-1.5米,成鰍養殖第4個月水深控制在1.5-2米。水溫低于10℃,可將水深加到2.5米進行越冬,且保持增氧。水溫高于30℃,可抽井水進行降溫。
4、防逃管理:泥鰍逃逸能力很強,尤其在暴雨、連日大雨時應加強防范。平時應注意檢查防逃設施是否完整,塘埂是否滲漏等。
5、天敵防御:臺灣泥鰍養殖能否成功、能否獲利,天敵防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天敵主要包括水蜈蚣、蝌蚪、青蛙、老鼠、水蛇以及鳥類。
水花培育階段:放苗前徹底清塘,使用50-100公斤/畝的生石灰全塘消毒,進水后使用40-50公斤/(畝·米)的茶籽餅殺死野雜魚、水蜈蚣以及蝌蚪等。進水管需裝濾網,防止野雜魚隨水進入池塘。
成鰍養殖階段:建議在離岸30cm的四周進行圍網,如圖4所示,使泥鰍不靠近池壁,以此來預防老鼠和蛇,也可以使用蛇籠進行捕捉。此外,在池塘上方搭建天網(如圖5),防止鳥類對泥鰍的攻擊。
圖4 池塘圍網以防天敵
圖5 池塘上方的天網,防治鳥類對泥鰍的攻擊
五、捕撈
普通泥鰍由于愛鉆泥,只能靠地籠經行捕撈,捕撈工作強度大,而且捕撈率低,嚴重制約了泥鰍的人工養殖發展。而臺灣泥鰍與土鰍習性不一致,喜游水面,不鉆泥,可采取拉網式進行捕撈,地龍式適用于存塘量少的池塘。采用拉網式捕撈時,網具最好采用尼龍材質,防止泥鰍拉傷。一次拉網后可潑灑高錳酸鉀使泥鰍浮頭進行再次拉網,如此操作可提高起捕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