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上牧場。
中秋國慶假期,抬頭是澄黃的超級月亮,低頭,浙江人的團圓餐桌上,往往少不了一道金燦燦的舟山大黃魚。
愛吃海鮮的老饕們會發現,近幾年舟山大黃魚的身價漲了。假期期間,一些非野生的優質大黃魚甚至能賣到300元每公斤。高附加值背后,藏著舟山漁業轉型升級的密碼。
桃花島大黃魚圍欄野化養殖基地養殖的大黃魚。
由2085個海島組成的千島之城舟山,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逐漸衰退,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成為漁民轉產轉業、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進一步向養殖業要效益?“我們一方面從育種著手,積極選育水產品良種,做強現代漁業的“芯片”。另一方面,積極調整生產結構,大力發展深水網箱、大圍欄、陸基循環水養殖等綠色高效的新技術新模式,推進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水產養殖研究室副主任徐冬冬說。
探索更加生態、綠色的科學養殖模式,是舟山海水養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在舟山桃花島南部對峙村的一處島礁旁,一片被網衣圈圍的150畝海域里,養殖著近20萬尾大黃魚。
桃花島大黃魚圍欄野化養殖基地剛上岸的大黃魚。
日前,記者乘船過海登上這片養殖基地。中秋國慶長假前后,市場需求旺盛,這里每天都有大黃魚起捕。剛捕上來的大黃魚通體金黃,工作人員一尾尾稱重、裝袋,通過冷鏈的方式發往全國各地。“目前,基地養殖的1斤重規格的大黃魚每公斤可賣到300元以上,價格是福建產養殖大黃魚的5倍,卻依然十分暢銷。”舟山天沐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高興地說。
桃花島大黃魚圍欄野化養殖基地。
價格高還供不應求,源于這種大黃魚獨特的“野性”。“相比普遍常規的網箱大黃魚養殖,大型圍欄養殖面積大,水體交互充分,為大黃魚提供了原生態的覓食和生長環境。” 浙江海洋大學教授桂福坤告訴記者,在這片大黃魚圍欄野化養殖基地,團隊相繼攻克了大型圍欄科研專利技術,和大黃魚原位越冬技術,讓大黃魚的野化養殖走進現實。目前,通過周期性補苗、跨年養殖,基地實現了一年四季可起捕,可滿足市場對高品質大黃魚的需求。去年,天沐水產年產值超1300萬元。
此外,培育良種,也是舟山漁業升級的重要起點。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公布了今年全國通過審定的17個水產新品種,其中由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領銜培育的黃姑魚“全雌1號”上榜,成為今年浙江唯一通過審定的水產新品種,也揭開了背后一場歷時20年的科研接力。
黃姑魚“全雌1號”(下)和它的對照組(上)。圖片由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提供
“此前,我們在開展黃姑魚規模化人工育苗時發現,雌魚生長速度要比雄魚快30%,如果只養雌黃姑魚,就能讓養殖戶降本增效。”徐冬冬介紹,由此一個培育優質良種的想法誕生了。2003年開始,團隊相繼突破了黃姑魚雌核發育、偽雄魚誘導以及全雌魚培育等關鍵技術。新開發的“全雌1號”養殖產量可提高40%以上,養殖效益提升約50%。如今,新品種已游出了舟山,在寧波象山、福建寧德等省內外20余家養殖企業(戶)開展試養,幾乎每年都有人“追單”。
多種漁業“芯片”正不斷迭代:選育耐低溫及黃金品系大黃魚新品種;構建三疣梭子蟹反季節育苗和高產養殖新模式;突破東海大小黃魚、烏賊等十余個土著物種的規模化繁育技術……截至目前,舟山已建立24家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和70家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場。
“春天黃魚咕咕叫,夏天烏賊曬滿礁;秋天蝦兒到處跳,冬天帶魚整網吊。”未來,在浙江科技力量的加持之下,這首舟山漁諺描述的場景,或許會跨越山海,讓更多“海鮮”走進千家萬戶的日常餐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