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6畝魚塘養殖飼料鱖,最終賣了3萬多斤,利潤約51萬元。”經過7個多月的努力,來自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的養殖戶陳啟創在近日收到一筆回報。
談到陳啟創的養魚事業,其實他是“半路出家”。這個曾經的五金表面工藝加工廠老板,在看到行業壓力增大后,快速掉轉“賽道”。
如今,他采用專家建議,并借用工業思維,投入重金采購全自動水質設備開展養殖全程水質數據化監測,根據數據開展養殖管控,調節水質和投喂,同時他還購買自動投料機提升勞動效率,不僅降低工人勞動強度,還提升了投喂收益。
陳啟創的企業在飼料鱖養殖上闖新路。白坭鎮供圖
抓住產業紅利期投資飼料鱖
6畝魚塘,投放的飼料鱖密度是4666條/畝,過程損耗約1000條(20條/斤),最終畝產是5058斤,畝產值是176025元……通過一段時間試驗,如今陳啟創會用養殖效益表統計每批貨的收益比。
而在正式養殖飼料鱖前,他是一家五金表面工藝加工廠的老板。
“加工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我開始尋找其他投資項目,發現水產養殖近年來投資回報率不錯。”陳啟創坦言,放棄10多年的奮斗方向很不甘,但“識時務者為俊杰”。
“一條馴化好的飼料鱖魚苗要6-7元,密度5000尾/畝,一畝光是單投苗就要花3萬多。”陳啟創分析,這種投入和風險承受能力不是一般養殖戶能夠承受的,加上這種魚具有資金門檻和技術門檻(如飼料和苗種還有瓶頸),只要掌握科學的養殖方法,能夠持續3-5年的紅利。
2023年,雖然魚價低迷,但是養飼料鱖卻成為行業熱門話題,陳啟創最終確定把全部精力放在養飼料鱖上。
作為養魚門外漢,陳啟創拜訪過廣東省淡水魚產業體系養殖崗位專家甘煉教授,教授建議他要關注水質回歸養殖本源,如建立水質監測系統,用數據管理魚塘。
另外,他通過學習理論知識,在養殖過程中逐步理解水質、疾病防控對水產養殖的意義。“魚的很多病害,都是因為水質惡化導致的。”
工業思維小試牛刀見成效
飼料鱖作為當前漁業新興的網紅品種,可以說現階段各方都在探路。“外行”的陳啟創做起事來,就不太愿意被傳統養殖觀念束縛。
首先,他發現飼料鱖身上攜帶寄生蟲后,就一方面調好水質,另一方面則通過內服動保產品,提高飼料鱖的免疫能力,所以他盡量避免直接給魚投喂殺蟲藥。
而他引入投料機自動喂魚的做法,則完全放棄傳統的手工投喂。“上自動投料機,一個工人可以管理3個魚塘,而且投料機投的料有拋物線,飼料入水的時候可以模擬魚在游動,更快地馴化鱖魚吃飼料。”陳啟創發現相對于人工投喂,投料機覆蓋面積更大,魚更加均勻。
當然,作為一名曾經的“工業人”,陳啟創把工業思維用到了科學養魚上。他引入自動水質監測儀器,對氨氮、溶解氧、溫度、pH等指標進行監測,提前預判水質變化趨勢,讓魚苗更加科學地采食。
“依靠科學數據,根據魚塘不同的水質、土質,我們就制定不同的養殖模式。”陳啟創總結了多批次養殖成功的原因,在于把工業思維和水產養殖數據模型結合在一起。
“飼企+高校”助企闖關
2023年,白坭鎮成為三水區唯一的省“百千萬工程”典型鎮,當地提出2024年要推動1500畝全域養殖池塘整治,同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白坭鎮為了幫助村居致富,已成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博士工作站、華南農業大學特色產業基地等產學研合作平臺。
陳啟創的飼料鱖養殖基地與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甘煉博士團隊展開技術合作與交流。這樣的合作,發揮了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自身學科優勢和緊密聯系“三農”的傳統優勢,成為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一個閃亮的示范,全面助推“百千萬工程”落地,服務鄉村振興。
“今年我將探索過冬魚的養殖,這批魚要經歷高溫天氣,非常難飼養,但是到了7-8月,估計魚價可高達50-60元/斤。”陳啟創對飼料鱖的產業前景充滿信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