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的4-5月就是水產養殖的“春”,只不過對于水產人來說,這個“春”就像青春期的少年,躁動不安,多變的天氣往往讓水產從業者苦不堪言。筆者在文中分析了氣溫突變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并給出了控制措施,以期給養戶帶來啟示。
春夏之交(4-5月)和夏秋之交(10-11月)是華南地區氣溫變化最為劇烈的時候,也是魚塘環境最為復雜的階段,四五月份又因為雨水多,進一步增加了魚塘環境的不可控性。查閱華南多地4-5月歷史天氣可以發現,多數地區天氣反復10-15次,陰晴交替、陰雨連綿,溫差大、溶氧低,影響了水質穩定、正常投喂、魚體健康。因此,剖析此時魚塘內環境的變化,在氣溫突變前做好預防工作就成了此階段的重點。
一、天氣突變對養殖環境的影響
天氣突變通過引起水溫、光照的變化從而引發溶氧、藻相、有機懸浮物等一系列水質變化,進而造成魚類應激,體質下降;水體對流、反底為病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環境,病原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使養殖魚類致病。
1、溫度變化大
魚類是變溫動物,溫度變化直接影響魚類的生理活動。天氣突變易引起魚類粘液分泌增多、游泳能力變差、攝食降低等。藻類也會因為溫度和光照的變化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水體溫度分層易導致上下水層對流,底部有機物、細菌休眠體懸浮在水中。
水產疾病三環論
2、溶氧、ΔpH變化大
在沒有機械增氧的情況下,魚塘溶氧70-80%來源于藻類的光合作用,陰雨天氣光照不足、溫度下降、水體對流、反底等導致倒藻或活力下降,魚塘溶氧顯著下降。另外,死亡藻類、有機懸浮物、細菌休眠體耗氧加劇溶氧下降,尤其在晚間,魚類呼吸和水呼吸可在短時間內造成溶氧處于魚類浮頭臨界點之下。ΔpH則因為塘底酸化、反底、藻類死亡等產生波動,嚴重時超過1。
3、藻相不穩
天氣突變易發生倒藻現象,自然沉降后形成清瘦水,不沉降則形成渾濁水。藻類老化、部分倒藻、陰雨天氣下對光線需求弱的隱藻占優勢等都會讓水體發黑。藻相不穩,水體保溫能力差,在天氣反復的時候,更容易出現水體對流、倒藻、反底等現象。
4、水質理化指標異常
反底易導致亞硝酸鹽偏高,加之硫化氫、甲烷等釋放,容易導致魚類應激或中毒。藻類大量死亡導致氮循環同化作用通道受阻,極易出現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尤其在晚間或增氧機停開后。
二、防控措施
春夏之交魚塘管理總結成一句話:變天時恒氧、恒溫、防應激,晴天時沉降、改底、培水、消毒。下述所有管理方案需根據魚塘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最好在技術員的指導下進行。
1、天氣變化前,根據魚塘實際情況,可選擇用20-30斤/畝生石灰全塘潑灑,或用海聯科3202(有效成分為過氧化鈣)+粗鹽混合后全塘拋撒;
2、天氣變化前,若天氣晴朗,可進行改底、培水;
3、氣溫突變時魚塘至少保持1臺增氧機持續開放,直至度過變化天氣,可使用海聯科3215(增氧)+3201(解毒)或3201+3502(抗應激);
4、天氣變化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懸浮物沉降和消毒,消毒可選用二氧化氯。
5、穩定投喂,減少投喂應激,可通過內服海聯科3505(多維多礦)+3103(乳酸菌)增強體質,提高魚類對飼料的消化吸收能力。
作者:江門海大 楊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