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黃顙魚生存溫度范圍廣,最適宜pH值范圍為7.0-8.5,適宜溶氧量為3.0mg/l以上。在自然條件下,剛孵化出膜3-5天的魚仔吸收自身的卵黃作為營養。苗種階段以輪蟲、小型枝角類、水蚯蚓及其他水生蟲為餌,人工培育可喂絞碎的小魚蝦及軟體動物,也可投飼配合飼料。黃顙魚人工養殖方式主要有單養和混養兩種。
一、單養主要技術要點。選擇水質清新,溶氧豐富,進排水方便,面積25畝左右為宜,水深1-2m的池塘,安裝好進排水棚欄及護網。對池塘進行清淤并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后,每畝放養長3cm左右的黃顙魚冬片2500-3000尾,也可搭放斤兩花白鰱100-200尾。放養后,投喂新鮮的蚯蚓、蚌肉、小魚、小蝦等動物性餌料,每日投喂量為魚體重3-6%。夏秋高溫季節每7-10天加換水1次,每次30-40cm深,保持池水透明度35-40cm。為防止魚病發生,放養時須對魚種進行藥物浸洗,一般用10微克高錳酸鉀或2-4%的食鹽溶液浸洗魚種5-10分鐘。在飼養期間每15-20天用漂白粉和生石灰全池潑撒一次,每月使用大黃、板藍根等中藥以0.1-0.4%添加量制成藥餌,連喂3-5天,同時要在撈捕、投放、運輸中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在初春、秋冬低溫季節感染水霉病。
二、混養主要技術要點。在網圍、池塘等主養四大家魚或主養河蟹、對蝦、甲魚等特種水產的水面中,每畝可套放3cm以上的黃顙魚種100-200尾。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前提下,每畝可獲尾重150-200克的黃顙魚20-30千克。混養黃顙魚不僅可減少與主養魚爭食爭氧的小雜魚、蝦的數量,提高主養品種產量,還可有效控制養殖品種的錨關鳋等寄生蟲性疾病。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