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生態系統錯綜復雜,互相影響,不同的養殖動物需要不同的藻類,藻類管理最重要的是穩,在保證池塘有益藻類的優勢種群穩定下,其它藻類越豐富多樣池塘越穩定。藻類是個龐大的群體,不同藻類有不同的特性,首先我們要認識藻,藻類是低等生物,容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管理難度大,需要提前規劃和調控。池塘條件適合哪種藻類生存,哪種藻類就會生長并占據優勢,池塘里從來都不缺藻,哪怕是純凈水,當空氣中的藻類孢子落入后也會生長繁殖。所謂肥水,就是通過改變藻類生長條件,來定向培養藻類,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合適的種類和數量,來為我們養殖生產服務,這就是肥水。
為了讓朋友們更加快速找到肥水困難的原因,我們一起進入到養殖生態系統中,看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一:藻類本身
肥不起來水,就是有益藻類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和繁殖。藻類繁殖需要有益藻種,合適的溫度和光照,持續均衡的營養,優良的水質指標。同時控制競爭者如有害藻類和浮游植物的數量,控制它們的生物占位,增加有益藻類的生存空間。
二:菌類
菌類與藻類是相互合作的關系,合作大于競爭。菌類分解有機質,同時也會與藻類爭奪營養及溶氧。菌類過多或過少,都會導致藻類生長繁殖受限,一些特殊藻類還會誘發不良菌類的伴生,影響養殖生態。
三:養殖動物
養殖動物既是藻類的消費者,也是藻類營養的提供者,同時也是營養的競爭者。不同的養殖動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不同的養殖密度,與藻類的利害關系也會不同。
四: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和藻類本質上是同一類生物,比如說青苔,水草等。它們之間主要是競爭的關系,營養的競爭,生存空間的競爭。不同的養殖動物需要不同種類和數量的浮游植物,合理的控制對養殖動物不利的浮游植物,能讓池塘生態系統更穩定。
五:浮游動物
浮游動物是藻類的天敵,數量合理能促進生態系統偱環,數量太多就會導致缺氧和肥水困難。管理的重點在于兩者的平衡,平衡的重點是營養,溫度,以及時間錯峰管理,就像是我們手中的矛和盾,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合適的數量,就能為我們所利用,出現的種類不對,時間不對,數量不對就會為養殖帶來煩惱。
六:水質
藻在水中生,水中所有的指標都會影響到藻類,有的指標會影響到藻類的生存和種群結構,有的只是影響藻類生物量大小和活力,有的一個指標就能決定一切,有的要兩個或幾個指標共同作用,才會影響到藻類。那到底哪些指標會影響藻類呢?不同的水源有不同的水質屬性,相對重要的影響因素包括鹽度,總堿度,PH值等,這些指標都會決定藻的種類和穩定性;溶氧是否充足,離子配比是否正常,透明度,混濁度是否過大或過小,浮游動物是否過多,水體中各種毒素殘留是否超標,等等都會影響藻類。
七:人及配套
人放在最后講,因為我覺得人最重要,人需要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合適的方法達到合理的目的,除了需要了解天氣,光照,水質,菌藻特性,產品特點及使用方法外,還需要提前規劃和研判,留出充足的肥水時間,為在變化的養殖環境下,創造良好的藻相做準備。如果不了解藻類特性,不了解藻類與整個池塘生態系統中的錯綜復雜關系,養殖用產品種類選擇不對,使用時間,使用方法,用量不合理,都會導致藻類問題的產生,這需要經驗和技術的積累,同樣的條件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配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配套能為養殖帶來很多幫助,提高養殖成功率。如果配套不好,例如池塘滲水嚴重,營養不停的流失導致水難肥,肥起來也穩不住;沒有防雨措施及排出上層水條件,導致下大雨水體分層,引起轉藻倒藻;水源不經過過濾進塘,引起一堆問題;包括增氧機配套不夠,水體流動性差,容易起有害藻,夏天夜晚缺氧導致轉藻倒藻,藻類晚上也是要耗氧的,一夜亞鹽爆表就是因為缺氧,使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導致,亞鹽高藻類一樣也會中毒。
池塘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參與者關系梳理清楚了,有點抽象,下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個。
五月份北方地區南美白對蝦外塘低溫放苗前,水不好肥,肥起來很快就倒了,是為什么呢?
一:自然規律 ;首先大家要明白,溫度影響一切,適宜的溫度范圍導致事物的量變,過高或過低將導致事物的質變。低溫下池塘里所有物質循環都會減慢,藻類和菌類的種類,數量,活力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另外溫度問題要考慮到維度,不只是最高和最低,變化量的速度更重要,養蝦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是由變化量過快導致的,溫水煮青蛙說的就是變化量影響到事物的質變。
經過一個冬天的曬塘,溫度,光照,濕度等條件的變化導致池底的菌類,藻類和營養物質損耗過多,進水后的消毒及藥物殘留,又會進一步減少菌藻的數量,這些條件的改變都需要池塘經過一個系統修復的過程,這也是自然規律。
另外池塘水質指標的檢測必須要做,由于是新進的水源,水質指標肉眼不可見,只能通過檢測才能知道這里面的秘密。
二.藻類問題;包括藻種的選擇,有沒有選擇適合低溫生長的藻種?有人說我不用藻種,我認為用不用藻種要看你的池塘條件,新開的池塘,進井水的池塘,上一造有害藻類多的池塘,上面三種池塘,兩個是藻種偏少,一個是有害藻種太多,這兩種情況,如果不用藻種,就是自己給自己增加養殖難度。再一個就是有沒有大量的有害浮游植物,如果池塘有青苔或水草,那么有益藻類營養獲取難度將增加,需配合一些措施先減少或消除它們之后再進行肥水操作。
三.菌類問題,低溫導致菌類休眠或活力差,再加上清塘消毒的影響,池塘中只剩下少量菌類參與分解,分解出的能被藻類吸收的營養自然也少,藻類生長必然受到限制。個人認為干塘后曬塘的,大量使用清塘藥物的,池底有機質多的池塘,前期肥水需適量多補些菌。
四:肥料問題,有人喜歡大量用有機肥做底肥,也不補充菌類,來分解這些難溶于水的有機質,導致水沒肥起來,蟲起來了。就算水肥起來了,放顯微鏡下一看,大部分都是有害藻。那么多的有機肥源源不斷釋放出,大量過剩而且不均衡的營養,導致有害藻長期占據優勢,再想調回到有益藻占優勢就很難了。個人建議養蝦池塘有機肥的使用需謹慎,養蝦和養魚不同,養蝦的水不用那么肥,因為有機肥里殘存的大量細菌病毒和藥物殘留,必將導致蟲多底差耗氧大,有害菌藻滿天下,如果是對蝦精養塘,使用有機肥得不償失。如果是低密度散養,為了降低成本,養殖前期可以少量使用消毒后,經細菌發酵腐熟處理的有機肥,少量裝入袋中吊在增氧機邊,營養緩慢釋放到池塘,剩余袋中不溶于水的殘渣扔出池塘,同時增加用菌量,到了養殖中后期停止使用有機肥。
無機肥需少量多次,配合不同藻類喜歡的定向肥,一同使用。
肥料選對了,肥水方法也要對,選擇連續晴好天氣,上午采用全池均勻潑灑(不均勻會導致肥重的地方起有害藻,肥輕的地方肥不起水),越均勻越好,之后開啟增氧機,一是為了攪勻肥料,利于菌類分解,二是為了增氧(增氧非常重要,肥料的分解和藻類的萌發都需要充足的溶氧來保證)。
由于肥不起來水的原因太多了,網上類似文章也很多,列出了一條一條地一大堆原因,說的都對,但遇到復雜的肥水問題時,套用公式的方法有時效果就不明顯了,池塘養殖就像社會科學一樣錯綜復雜,不是學數學,照著公式生搬硬套,遇到了問題,不要首先想著怎樣快速解決問題,而是要先理清楚這里面錯綜復雜的關系,分析出問題是怎么出現的?都是哪些因素參與了其中,最后分析出彼此的利害關系,統籌管理,見招折招,養殖才不會這么亂,這么累。
最后祝大家輕輕松松養殖,心平氣合發財。
作者:郭東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