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00年鯪魚珠三角地區各主要市場上市量少之又少,魚價不斷上揚,目前產區每公斤池邊交貨價為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四成左右,單價居多種塘魚之首。 2000年鯪魚產區大量減產,是多年來不重視鯪魚親本選育更新,年復一年地近親繁殖;在魚苗培育和成魚養殖階段,又高密度放養,不投或少投精飼料等原因造成的。 要養好鯪魚,首先各市鎮要建立鯪魚原種場,引進體型完整,體重0·5公斤以上野生鯪魚,如桂華鯪、盆唇華鯪、伍氏盆唇華鯪以及泰國的野鯪,這些品種體型大,生長快,最大個體達3—5公斤,且粗生雜食,喜食人畜糞便殘渣和塘底底棲生物、有機質,養殖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引進后最好專塘馴化培育,作為繁殖子代的親本,從而為提高原種、培育良種打下物質基礎。其次要培育壯苗。以往有些群眾每畝放養魚花80萬—100萬尾,比合理密度多了10多倍,比鳙鰱養殖密度還高了5倍,嚴重抑制了魚種生長,常常經過二年的培育,才能達到每尾25—30克的幼鯪規格,廣大農民稱之為“三秋鯪”或“姑婆鯪” ,遇上冬季強冷空氣南下,這些幼鯪易被凍傷或凍死。因此各地應根據市場需要,做為桂花魚活餌料的,可高密度放養;供廣大消費者食用或加工罐頭食品的,每畝放養1500—2000尾為宜,其魚種規格最好是每公斤30尾、50尾、70尾三種。這樣經過半年的精養,可捕大補小,均勻上市,保證每尾有250克以上的粗鯪起水,既提高了生產者經濟效益,又為罐頭加工廠提供了穩定的原料。三是鯪魚為底層雜食性魚類,可充分利用人畜糞便,在養到每尾150克左右上市規格之前,也應投放一些營養豐富的人工配合飼料,以催肥促長。日精料投放量為其體重的1·5%—2%,做到“四定”投喂,保證鯪魚吃飽吃好,快長易大。同時飼養鯪魚的魚塘,在冬季水深一定要保持在2·5米以上,在魚塘的西、北兩邊還要搭蓋防風棚和防寒棚,使鯪魚安全過冬。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