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鮸狀黃姑魚系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主要以蝦、蟹、小雜魚及底棲動物為食。該魚分布于南海、臺灣海峽和浙南沿海一帶,成魚體呈銀灰或銀白色,與鯨魚屬的鮸魚較接近,俗稱“白鮸魚”。肉質細膩,有韌性,味鮮美,主要銷往臺灣、港澳地區,為臺灣人所鐘愛。
鮸狀黃姑魚魚苗大約于每年3月下旬出現在廣東、福建一帶近海水域,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浙江玉環、洞頭一帶海域大量出現該魚苗。魚苗4.9~5.1厘米時,形體與成魚基本相似。該魚生長特別快,養殖周期短、耐高溫,其適宜生長水溫17~33℃,最佳生長水溫29~32℃,通常5月底放苗到春節前(共8個月)平均體重在500克以上,大的可達850克,餌料系數約為8~10。該魚的人工育苗尚未完全解決。魚苗收購后先暫養2天,剔除傷殘魚苗,然后按大小分成3~4種規格,分別放養,5~6天后進行第一次分苗,以后每隔20~25天進行一次分苗,按大小分開放養。當體長達到18厘米以上放入成魚網箱養殖。放養密度(3米×3米×3米網箱),初期小苗每箱以0.2萬尾為宜,魚苗長至12厘米降至800~900尾,養成網箱400尾為宜。體長5厘米以下的魚苗,投餌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每天五次,前期投蛋黃、魚粉(鰻魚飼料粉或米糠)穿插喂魚糜。體長5厘米左右改喂新鮮小蝦或剁碎的低值魚肉。成魚階段以量足次少為原則,以切碎的魚塊投喂,魚塊應大小適中。直到魚停止上浮水面搶食為止,變質餌料不投,陰雨天少投。當水溫降至10℃時,魚停止攝食,水溫降至5℃時,魚出現死亡。越冬期間不得拉網、換網,以免驚動魚,使之受凍、受傷死亡。
編輯:龐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