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池塘條件
小體鱘馴養池塘馴養池塘宜選在進排水方便、無污染且比較安靜的地方,池壁無滲漏水,池底最好為沙石底,如果是泥底,淤泥厚度不能超過10cm。
2、小體鱘放養規格
一般體長10cm以上的小體鱘幼魚可放入水庫壩下流水池塘進行養殖,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的規格最好大些再轉入水庫壩下流水池塘,以利于提高成活率。達到規格的苗種選擇攝食旺盛、活動力強、健康強壯的放入池中;體質較弱、活動力差的培育規格大些再放入池中,這樣能免除不必要的損失。
3、飼料投喂
小體鱘配合飼料粒徑的選擇以適口為宜,粒徑宜小不宜大,因為小體鱘屬吞食性魚類,人工配合飼料有一定硬度,理想的粒徑是小體鱘既吃到飼料、吞下去后又無哽咽感為宜,換較大規格的飼料時,一般滯后一段時間,這樣也可適當照顧較小的魚。小體鱘有避強光、趨弱光特性,其每天的攝食高峰在早晨和晚上。中、下午光線強,小體鱘的活動量減少,吃食也相對減少。因此,在投喂飼料時,上午和晚上多投喂,中午和下午相對減少投喂量。
4、生長與環境
小體鱘的生長受外界影響較大,特別是水源的影響。本試驗中檢測的NO3-濃度較高是因為水庫中投喂了大量的尿素所致。在高溫的6~8月,平均水溫達29℃,雖然采取了加高水位(加大到最大水流量)和搭建遮陽網的方法,小體鱘的生長速度還是受到了影響,因此在實際養殖操作中,此方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飼養管理有一定的困難。若養殖戶避開高溫期間再放養,則水庫壩下流水池塘養殖不失為較好的養殖模式,為開發鱘魚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養殖自然條件,有利于我國鱘魚養殖業的推廣和發展。
5、日常管理
除了定期巡塘,勤觀察魚體生長、攝食、疾病發生以及檢測水質,特別對養殖重要水質指標動向(如氨態氮濃度、水溫等)予以關注外,還做好防逃、防盜的安全工作,因為小體鱘有很強的頂水鉆縫能力,進排水口應用密篩絹網扎牢,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6、疾病防治
養殖小體鱘較其他魚類發病少,對小體鱘疾病防治采取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
(1)腫嘴病
癥狀:小體鱘幼魚腫嘴,嘴四周充血,不能活動,有時伴有水霉著生,排泄孔紅腫。
發病原因:為一種細菌性疾病,主要是因為吃了變質的餌料所致。
治療方法:發現病魚,及時撈出,并換注新水,定期對餌料臺進行消毒,不投喂變質飼料,及時清除殘餌。目前此病無更好的方法治療。
(2)水霉病
不同階段此病均有發生。
癥狀:患處滋生大量水霉,嚴重的行動緩慢,消瘦不攝食,直至死亡。
發病原因:魚體受傷、水體不清澈而感染,滋生水霉。
治療方法:將患病魚放入濃度為30~50g/m3的孔雀石綠和1%的食鹽混合溶液中浸泡20~30min,有一定療效。
7、我國養殖小體鱘的可行性分析
小體鱘的食譜廣,天然條件下主食底棲生物、水生昆蟲幼體、軟體動物等,其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1~23℃,若移植到我國長江以北的河流和大型水庫中,有可能自然繁殖,甚至形成強大的種群。小體鱘雖然個體小,生長較慢,但性成熟早,生殖能力強,雌魚懷卵量為0.2萬—7萬粒/kg體重,最多可達10萬粒/kg。
小體鱘是純淡水魚類,其中的定棲種類,更容易馴化作為池塘養殖的品種。前蘇聯已研究出在池塘條件下培育成熟,可用作雜交培育優良品種的親本。我國池塘養殖品種多,混養技術高,可適當地選擇某些品種與小體鱘搭配混養,以增加產量,提高養殖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