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田選擇與準備 選擇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足水保肥力強,不易受洪水沖擊的田塊。稻田養殖工程以田凼式、回形溝式和寬溝式最為理想,另外要求設置高50厘米的防逃墻,進出水口要設防逃魚柵或防逃網。其它方面的要求同一般稻田養魚田塊一樣。
2.苗種培育 在稻田可進行胡子鯰的苗種培育工作。選用田凼或寬溝的一段,消毒處理后施肥培養水質,一般15天左右即可放苗。放養密度達到2000—3000尾/平方米。餌料種類應根據魚苗發育時期及具體餌料條件等共同確定。一般講,用輪蟲、鹵蟲等作為胡子鯰開口餌料。在續養期間及進入魚苗培養頭幾天,主要以輪蟲、枝角類或煮熟的雞蛋黃搗碎后投喂,還可輔以部分魚粉。4—5天后,可選擇蚯蚓、絲蚯蚓、蠅蛆、蛹粉及第一階段所選用的魚粉以及枝角類、橈足類飼料,體長達到了3厘米以上,捕食水中生物能力大增,此時,可增加顆粒料的投喂量,以增加飼料利用率。同時要注意水質,分期加注新水,并在培育池上方搭棚遮蔭,防止陽光曝曬,為魚苗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3.魚種放養 在魚凼、寬溝等設施消毒的同時,整個稻田也要進行消毒,用生石灰兌水潑灑,并在2—3天后注入新水10厘米左右。隨后應施放農家肥,一方面作為稻田基肥,另一方面培肥水質,為胡子鯰培育天然餌料。一般每畝施牛糞或其它腐熟廄肥200公斤,其中80公斤均勻撒布于魚溝之中,120公斤施于秧基之上。
胡子鯰的放養時間,完全根據環境溫度和稻田準備程度等來確定,只要稻田準備妥當,外界水溫達到18℃以上即可放養。一般華南地區,4月分即可投放,與早稻生產同步;而在長江流域,通常在5月中旬左右投放,與中晚稻共生;在北方,投放時間可更遲一些。通常養到10月中下旬收捕。但對于稻田養殖來講,必須在消毒處理后,稻田經施肥后已有大量餌料生物產生時,及時投放。
魚種在投放前,最好將大小規格適當分選,盡量保持同一稻田中魚種大小一致,以免造成相互殘殺。投放前還應對魚體進行消毒,通常用2—3%的食鹽水浸洗魚體5分鐘。胡子鯰的稻田放養密度一般宜在每畝1000—4000尾之間,條件好的取上限或更高,條件較差的取下限。較大的密度可以保證在相對不變的成活率下,仍有理想的養殖效果。
1.投餌 一般從夏花魚種開始,餌料以紅蟲、水蚯蚓、蠶蛹粉、豆餅粉、魚粉等高蛋白餌料為主,尤以鮮活餌料為最佳。隨著魚體增大,開始投喂蛆蟲、動物血、小魚蝦、蜆、河蚌及玉米、米糠為主的配合飼料。密度較低的情況,天然餌料供應相對充足,可少量投餌;密度較高時,則應多投動物性餌料或高蛋白配合飼料,以補充餌料的匱乏。
投餌應堅持“四定”原則。
定時:每日投餌2次,上午10點及下午5點各一次。
定點:在魚溝、魚凼中裝食臺,把餌料投入食臺中,便于觀察吃食情況。
定質:飼料中蛋白質含量應在38%—40%,而且飼料組成變化應逐漸進行,不宜突變。
定量:一般每日投食量為魚體體重的10%—12%,并隨天氣、水質、前一天魚的攝食情況以及魚的生長發育階段等漸進變化,通常以4小時內吃完為度。總的來說,投飼量的變化常呈前期少量,中期最多,后期略減的趨勢。
2.水質管理 水質管理的基本任務是保持稻田良好的水質條件。一般應每周更換田水一次,換水時,先將原水排出1/3—1/2,然后注入新水到原來深度。換水時間以傍晚為好。夏天高溫時期應適當增加換水次數和換水量。養殖后期的9—10月份,把握時機再施一次有機肥,每畝400—500公斤,施放于圍溝邊角處,培養水蚯蚓等活餌補充動物餌料。保持良好水質還需注意稻田農藥使用,以防魚中毒死亡,最好少使用農藥或使用高效低毒農藥,并注意施藥時稻田中水的深度。施藥方法與一般養魚稻田施藥方法相同。
3.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除投餌與水質管理外,防逃是另一項重要工作。胡子鯰逃逸能力很強,下雨或悶熱天氣的傍晚更易跳躍外逃,所以應加強巡視,防止逃魚,經常檢查堤埂、進排水口等處的防逃投施,要做到萬無一失。另外,發現病蟲與敵害應及時處理,并采取防范措施,如在稻田中灑布預防消毒藥劑,如生石灰等,可預防及減少發病。最后還需注意一點,就是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對魚溝、魚鎦、魚凼等處的維護,尤其要經常疏通魚溝,使水流暢通,保持良好的魚類棲息環境。
4.捕撈 商品魚收捕最好采取分批輪捕方式,以獲得更高產量。輪捕通常采取瓦管及竹筒采捕方法。在養殖過程中,往魚溝或魚凼中布設一些瓦管、毛竹筒等,魚會借其棲居,這樣既為胡子鯰提供了適合其習性的生活場所,又可以為隨時捕獲成魚提供方便。收捕時,只要用手堵住兩端取出竹筒,即可捕獲藏于其中的胡子鯰。若一次性捕撈,可緩緩降低稻田水位,使胡子鯰隨水流集中到魚溝魚凼之中,然后用抄網依次捕盡即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技術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