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瘦身”草魚、鳙魚養殖經驗總結
吊養不是簡單的池塘饑餓養殖,仍需培養豐富的生物餌料,嚴格的管理措施和生產
制度是生產高質量水產品的有效保證,收購前需進行孔雀石綠等違禁藥物的抽樣檢
測,以規避藥殘風險。
2007年,佛山順德區一家水產養殖場的草魚、鳙魚兩個品種順利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是佛山首個獲得該綠色認證的水產品,同時也是目前廣東唯一一家能同時擁有兩個國家綠色食品A級認證品種的養殖場。為宣揚和推廣綠色水產養殖技術,本文對該養殖場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環境概況
該養殖場位于順德區龍江鎮,處于珠江水域下游的西江河道甘竹灘畔。此處環境優美,水資源豐富,水酸堿度適中,微生物豐富,水質清澈,溶氧充足,附近無大型工廠及其它污染源。河堤內池塘面積200多畝,河堤外網箱面積3.6畝。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湛江)實地測定,養殖現場大氣、水體、土壤等產地指標均符合農業部制定的《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準》。
二、吊養過程
1、收購成魚 從珠三角地區養殖戶的魚塘收購健康、鮮活、符合規格的半成品或成品魚。收購前要進行孔雀石綠等違禁藥物的抽樣檢測,合格方可收購。運回暫養場過程中不能往裝運水體中添加任何違禁藥品。
2、池塘暫養 先將特定的池塘拉網間隔分作多片,然后按照種類或規格分開放養,以免相互攻擊。收購回來的成魚放池塘暫養一個月以上,以恢復和治療魚體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損傷,淘汰弱小個體。期間,不投喂任何飼料,只投活性微生態制劑以調節水質以及培養生物餌料。如果收購回來的是半成品草魚,則先在池塘養殖到符合上市規格該養成過程需要投喂青飼料(以象草為主),并配以經過國家綠色認證的綠色浮性配合飼料。
3、河道吊養 在池塘暫養一段時間后轉移到位于西江河道的網箱中再養一個月以上。利用河道流水使魚在游動中排出體內毒素,消耗多余脂肪。
三、日常管理
1、堅持巡塘 在池塘暫養階段,堅持每日早中晚巡塘檢查,檢查各種設施是否完好,觀察水質變化和活動情況,觀察是否有病害出現及缺氧浮頭現象,觀察魚的體重變化和有無污物、死魚等,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
2、病害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健康管理”原則,一旦發生魚病,可采取常規治療方法及時治療。 發現病魚、死魚及時撈出,要深埋不能亂丟,防止傳播病菌或敗壞水質。可使用藥物的品種有:生石灰、微生物制劑、漂白粉(次氯酸鈉),不能使用抗生素。
3、網箱洗刷 水體中的雜物、水草、螺類等容易依附在網箱,致使網目堵塞,影響水體交換造成箱內缺氧。所以要做到:勤查箱,檢查網衣有無破損,做好防逃、防敵害生物;勤理箱,定期清洗網衣一次,清除附著物,并根據水位變化,及時調整網箱的位置,確保網箱養殖環境良好。
4、做好記錄 成魚收購、運輸、保鮮、病害防治等都要有具體的原始記錄,并至少保存一年以上。上市交易數量、銷售清單、銷售發票也都要記錄在場部辦公室,以備日后追溯查驗之用。
四、經驗小結
1、確保吊水成活率高是綠色“瘦身”魚養殖成功的關鍵。養殖吊水魚確實存在很大風險,許多農戶都不敢嘗試
吊養,原因有:魚在捕撈和運輸中容易受傷,回來吊養換了環境,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病變甚至死亡;所買進的魚可能本身帶有疾病;環境變化大,易產生應激反應;收購周轉資金較多。因此,收購回來的魚先暫養在與其先前生存環境大致相似的魚塘,過渡一段時期后再移至河道網箱,如此操作可大幅提高魚體成活率。
2 、吊養不是簡單的池塘饑餓養殖。雖不投喂任何飼料,仍要注意培養豐富的生物餌料(特別是“水瘦”的時候),確保在不投喂飼料的情況下魚不會餓死,體質也不會因過弱而發生疾病,這樣魚體肉質自然接近野生魚。
3、嚴格的管理措施和生產制度是生產高質量水產品的有效保證。作為一家水產企業,其員工素質、技術水平等都會影響到生產出來的水產品的質量,因而必須建立各種有效制度來規范生產過程,如養殖生產管理制度、質量管理崗位責任制度、漁藥使用管理制度、員工培訓管理制度等。
4、嚴把收購魚體質量衛生關,規避藥殘風險。收購回來的成魚來自于其他養殖場,盡管在收購前有進行藥物抽樣檢測,但仍然難以保證100%無藥殘。雖說吊養可讓藥物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在魚體內的代謝(休藥期),但不是所有藥物都能完全降解消失,如成魚暫養前使用過諸如孔雀石綠類難降解藥物,吊水一兩個月,甚至吊養半年一年都不能完全降解。
一般來說,池塘高密度養出來的魚脂肪較厚,泥味重,口感差,有的可能還存在藥殘。但是經過“瘦身”養殖出來的產品體色光鮮,體質強健,無泥味,少脂肪,無藥殘,口感好,質量佳,符合綠色食品標準,受到消費者普遍的青睞。經過瘦身的魚,體重會比原來減輕,但價值卻倍增。如一條兩斤的大頭魚瘦身后體重會降至1.4-1.6斤,但售價可明顯提高,養殖利潤較可觀。生態養殖或仿生態養殖需要低密度、大水面、長時間才能養成,而珠三角一帶的塘租越來越貴,養殖戶只有在單位面積里努力提高產量才能有效益,所以生態養殖或仿生態養殖在珠三角地區很難實現和推廣。因此,在進行高密度養成后再進行短時間的吊水瘦身,不失為一條實現健康養殖和高產高效的綠色水產之路。
——2009年4月《水產前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