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如何提高池塘養魚產量效益
前,池塘養魚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從產量上看,雖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尚有部分池塘增產潛力大;從養殖品種上看,鰱、鳙、草、鯉占90%,品種單一,遠不適應市場需求;從市場物價上看,生產成本上升,比較效益下降。如何在新形勢下解決好存在的問題,提高池塘養魚的產量和效益,筆者建議以下幾點:
一、改革養殖制度,均衡上市,提高效益池塘養魚的特點之一是春放秋捕,商品魚秋季集中上市,因而價格較低,而春節、五一節前后魚價比較高,然后又下降,如能在魚價高的季節前集中商品魚上市,就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1、魚種池培育面品魚。利用放養魚種前空塘期的魚種池養殖商品魚,春放或冬放200g以上大規格魚種,強化飼養管理,5月底前后上市,6月中下旬即可培育魚種。因此時魚價較高,因而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2、池塘商品魚的輪捕輪放。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培育一部分大規格魚種并提前放養,按魚種規格大小分檔整池放養,經過強化培育,可依次捕大留小上市,同時根據存塘量適時補放夏花和魚種。
3、商品魚秋季并塘或儲存越冬至明年春節、五一節前后上市。雖說儲存越冬期有一些損耗,但從價格差看,仍有較高的利潤。
二、根據市場需求,優化養殖品種結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變化,只有開發引進養殖新品種,優化養殖結構,才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1、開發當地養殖品種鯽魚、烏鱧、泥鰍等備受群眾喜愛,市場價格好,且規格越大,價格越高,要逐步成為池塘養殖的重點品種。 2、引進養殖新品種近年來,羅非魚、淡水白鯧、彩虹鯛及河鮑魚等新品種的引入,極大的提高了池塘的養殖效益。
三、強化養殖技術措施,調整放養模式,推廣池塘集約化養殖技術,提高產量和效益傳統的養魚模式,即以施肥結合注水技術飼養,魚產量、效益都不高。根據市場的需求,通過擴大飼料源,提高飼料自給率和利用率:一是充分利用天然餌料,擴大種植青飼料;二是優選飼料配方,使用人工飼料及配合全價料喂魚,制定魚病防治計劃;三是綜合經營,使養魚同種植業、畜牧業等有機結合起來,提高飼料利用率及能量支配,降低養殖成本;四是推廣池塘集約化養殖技術,從產量上尋求新的突破。
四、挖掘潛力、提高效益 1、對魚種以自育最好,不但規格、效益、品種配比、質量有保證,千克魚的成本也低。而且從魚種階段就可進行攝食馴化,易于提高飼料效益。如外購、規格、質量無保證,價格偏高,運輸成活率較低。 2、對魚的飼料,一要嚴格保證飼料質量;二要因地制宜,廣開飼料來源,降低成本;三要根據魚不同的生長期配合不同的飼料;四是提高投餌技術,嚴格按投飼技術操作。
如何提高池塘養魚產量
一、早清塘、早消毒、早放養。在12月末就要將魚池清整、消毒。在立春前選擇晴天沒有西北風的天氣,將魚種投放,冬天氣溫低,魚的活動能力差,鱗片緊密,不易脫落,在捕撈、運輸等操作過程中不易受傷,可減少水霉病、赤皮病的發生,在寒冷的冬季水中病源較少,可減少病源的寄生。早放養可提早恢復魚體的疲勞,提早適應新的養殖環境,有利于提早開吃。
二、多品種的放養,增加養殖種類。池塘放養品種少,水體的利用率不高,由于魚類的棲息水層和食性不同,養殖草食性魚類搭配濾食性、雜食性魚類,實施草魚、團頭魴、鰱魚、鳙魚、鯉魚、鲴魚、羅非魚等品種的混養,可全面而合理地利用天然餌料,有效地利用水體空間,發揮養殖魚類之間的互利作用,維持良好的養殖生態環境,提高人工飼料的利用率,增加產量。
三、大小規格魚混養,分批起捕。放養同一種魚,分大小二至三種規格,前期魚體小多放,可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經一段時間養殖后,當大規格的魚已達到商品規格后,捕撈出塘,降低魚池的存魚密度,留下小規格的魚,得到寬暢的生活環境,充足的的餌料,生長快,增加產量。同時還可補放夏花,增加魚種產量。
四、密度適宜。根據飼料、肥料的品種、供應數量,水源條件,養魚技術及管理水平確定放養品種與密度,青飼料來源方便應多放草食性魚類,肥料來源方便應多放鰱魚、鳙魚、羅非魚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好,養殖技術水平較高可提高放養密度。
五、早投餌、投足餌。過去習慣要到3月才開始投餌,主要原因是天氣冷、水溫低魚不吃,但實踐證明,魚類除下雪結冰停食外,南方地區一般在冬季都能攝食,只是攝食量因氣溫水溫低而少一點,如果不投餌,就會消耗體力養份,使魚退瘦,所以要提早投餌,保證使魚天天吃飽吃好。
六、掌握水色、及時加水調節水質。魚池水質好,魚吃食旺盛,生長快,還可減少魚病的發生。因此,要始終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態環境,防止池水轉濃發黑、變質發臭、魚類缺氧浮頭等。
七、預防魚病。?穴1?雪每年要把池水排干,清除淤泥,在魚種投放前10天畝用生石灰75-100千克化水全池均勻潑灑消毒。?穴2?雪選擇肥胖、鱗片完整、色澤鮮艷、體質健壯的魚種。?穴3?雪下塘前草魚要注射疫苗,下塘時用4%的食鹽水浸泡魚種。?穴4?雪每月用漁用敵百蟲0.2PPM或硫酸銅0.5PPM溶水全池潑灑一次,殺滅寄生性病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